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耍孩儿戏简介
2019-10-4  热度:874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耍孩儿戏又名"咳咳腔",是雁北的一个地方古老剧种。它的剧目取材广泛,富有传奇性。唱腔婉转流畅,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

主要剧目

主要代表剧目有:"狮子洞"、"白马关"、"送京娘"、"七人贤"、"三孝牌"、"金木鱼"、"打佛堂"、"对联珠"等四十多个剧目。

历史

耍孩儿戏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它源于雁北大同、怀仁应县一带。早期,演员皆系农民,农闲季节组织临时班社进行演出。据传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12年),这种班社曾遍布于桑干河两岸。咸丰五年(1855),雁北严重荒旱,大批农民"出口"谋生,耍孩儿戏亦随之传到内蒙直至黄河后套。到1930年间,班社兴盛,活动范围向四外扩展。日寇侵入晋北后,耍孩儿戏虽被禁演,但偏僻山村,在元宵节前后,仍有短期活动。

建国后,业余耍孩儿剧团蓬勃兴起,1953年,山西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由名老艺人辛致极(艺名"飞箩面")赵真和田禾等演出《扇坟》和《送妹》,引起文艺界重视。1954年,便由怀仁县组织起一个耍孩儿戏剧团,团内集中了辛致极等十几名艺人和二十多名男女青年演员;三、五年后便培养出小旦薛国志(艺名"小飞萝"),小生孙友、刀马旦张俊兰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之后又成立了应县耍孩儿剧团,由于应县耍孩儿剧团成立时间长,不断整理改革,长年流动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大,所以,以后把雁北的耍孩儿戏称为应县耍孩儿戏。

戏剧音乐

传统音乐分文武场。文场有第一大板胡、反弦板胡、大笛(又称曲笛,亦称苏梅);武场有大锣、小锣、鼓、钹等。

文场的传统弦乐器只有两个板胡和一支"苏梅"(大笛)。板胡壳子大,弓子和马尾粗,演奏起来声音洪亮。两个板分反弦和正弦,正弦定5-2,反弦定2-6。"苏梅"筒长孔大,音孔相距均匀,半音靠技巧掌握。虽然只有三件弦乐器,演奏起来却婉转嘹亮,正好和嗓子发声演唱融合一体,形成自己的音乐特色。


参考文献:
[1]孙淑媛. 山西应县耍孩儿戏艺术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钱建华. 雁北耍孩儿戏的远源[J]. 戏曲研究,2006(03):177-187.
[3]钱建华. 雁北耍孩儿戏的远源[J]. 戏曲研究,2006(03):177-187.
[4]温旭伟. 山西大同“耍孩儿”戏初探[J]. 艺术教育,2010(08):107.
[5]屈洪海.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耍孩儿戏谈[J]. 黄河之声,2007(02):122-123.
[6]成燕. 雁北耍孩儿戏中独特的“后嗓子”唱法[J]. 大舞台,2011(05):38-39.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数研究文献,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及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弦索腔简介
 下一篇: 陕西老腔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