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哈哈腔简介
2019-10-4  热度:710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山东省 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哈哈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中路"、"东路"、"西路"三路流派。

代表性剧目

《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卖水》《杨二舍化缘》《唐知县审诰命》等,另外还有《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以及《全忠孝》《乌玉带》等从梆子移植的大戏。

起源

哈哈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时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了。据《沧县县志》记载:"哈哈腔发源于盐山、庆云..."

到了清代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了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参考文献:
[1]刘芳. 透过哈哈腔等地方戏曲的衰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王春鹏,王文清. 哈哈腔:从“东柳”向“西梆”的过渡与衍变[J]. 戏曲艺术,2020,41(01):61-69.
[3]韩托. 燕赵梨园传遗韵——哈哈腔的起源与传承[J]. 档案天地,2016(07):59-62+37.
[4]杨硕. 哈哈腔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大舞台,2010(10):84.
[5]田屹. 论宁津哈哈腔的音乐特征[J]. 北方音乐,2017,37(18):17-18.
[6]. 哈哈腔[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10):52.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临剧简介
 下一篇: 胡琴腔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