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原是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改称“提琴戏”,是湖北省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提琴戏因曲调优美,旋律明快,表演内容贴切生活而受当地民众喜爱。
代表剧目
截至2015年5月统计,提琴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二十多个,家庭戏多,唱功戏多,武功戏较少。其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如《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卖茂郎》《二姐下凡》《朱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曲调
提琴戏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曲调优美,旋律明快。
乐器
提琴戏的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俗称“提琴”,定2—6弦演奏,音色浑厚、相扩,而略带沙音。伴奏旋律,既不是完全重复唱腔的曲调,也不是简单的“加花”,而具例一有一定的独立性。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鼓、板、锣、钹等,除用于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渲染舞台气氛外,还起着各类唱腔的连接、转板、开唱、煞腔的作用。
板腔音乐
提琴戏的板腔音乐分为正腔和小调两部分,正腔包括“正调”、“一字调”、“阴调”、“拖子”、“西湖调”、“反调”等曲调,均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提琴戏的演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别,原来由“上手”、“夹手”、“鼓手”、“小锣”四人组成,“上手”担任主要伴奏任务,拉第一把琴兼吹唢呐;“夹手”辅助伴奏,拉第二把琴兼打锣鼓;“鼓手”掌鼓板,兼打小锣以外的所有打击乐器;“小锣”由学徒担任,负责打小锣和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