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通城花鼓戏简介
2019-10-4  热度:698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通城花鼓戏”实为“通城提琴戏”,民间亦有“提琴花鼓戏”之称。提琴戏由湖南临湘花鼓戏(湖南花鼓戏系统中属岳阳花鼓戏”)中的“琴腔”和部分锣腔、小调演变而来,其名源于其主伴奏乐器“嗡琴”又称“提琴”(今改为“大筒”),故得名为“提琴戏”。是湖北省特有的地方剧种。这一独特的剧种将岳阳花鼓戏“琴腔(即“提琴腔”)”、通城本地的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以及长沙花鼓戏“川调”糅合在一起,集“琴腔”与“川调”之长,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艺术底蕴。其声腔曲调不仅丰富多样,且旋律格调新颖,明快流畅;唱腔韵味醇厚、优美动听;表演更是个性鲜明、诙谐质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从而拥有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不仅未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正视与扶持,反而令其本该具有的社会地位被相传早年流传于通城的“天沔花鼓”,而现今通城早已不再流行,且并不为大众所知的所谓“通城花鼓戏(打锣腔)”取而代之。

角色行当

初期,通城花鼓戏(提琴戏)角色单一,多为一生、一丑,后经过艺人的,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表演增至三生四旦,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通城花鼓戏多为民俗风情戏,宫廷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的武生行当。

语言艺术

“唱腔”“念白” 用通城方言(书面语)略带“长沙官话”的味道。

湖南花鼓戏已规范成为六个不同特点的剧种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流行地区最广、艺术发展比较成熟, 影响较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 流行湘乡、新化、浏阳、安化等地的长沙花鼓戏和流行岳阳、汨罗、临湘的岳阳花鼓戏, 这些地方各县土语乡音彼此不通, 益阳、宁乡、湘潭等市方言四声音调也有千差万别, 但一到舞台表演, 演员们统一按要求讲规范的长沙官话。

传统剧目

通城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当地传统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大剧目有:《柳明英下海》、《香魂恨》、《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贵》、《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刘海砍樵》、《卖茂郎》、《二姐下凡》、《朱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小剧目有:《补缸》、《讨学钱》、《药板凳》、《小姑贤》、《驼子回门》等。



参考文献:
[1]孔庆海. 浅谈通城花鼓戏音乐的继承与革新手法[J]. 戏剧之家,2014(10):78+83.
[2]孔庆海. 发展通城花鼓戏打击乐的几点尝试[J]. 戏剧之家,2014(17):30.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提琴戏简介
 下一篇: 蒲州梆子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