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锡剧简介
2019-10-4  热度:934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代表剧目

锡剧代表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历史渊源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乡民常用当地的山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说唱故事以自娱,这种叙事山歌被称为“东乡调”。

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随后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采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被称作“花鼓滩簧”。滩簧戏多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中的两个脚色,被称为“对子戏”。

清代道光年间,出现半职业、职业滩簧艺人,以及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

清代末年,一些农村知识分子加入滩簧队伍,戏剧情节愈加复杂,角色行当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辛亥革命前后,滩簧发展为同场戏。

1914年,滩簧艺人进入上海,滩簧戏发展成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正式搬上舞台。同时,行当进一步细分。

1921年,常帮与锡帮合流,改称为“常锡文戏”,开始演出连台本戏和公案戏。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或解散。

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普遍开展起来,锡剧流行区域也相继建立了戏改组织。苏南行政公署将“常锡文戏”改称为“常锡剧”,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 

1953年,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根据“五·五”指示精神,对戏改工作做了全面检查,加强戏改力度。锡剧在之后的十年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1955年5月,江苏省文化局发布进一步通知,将“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1967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发布《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短时间内,锡剧的大多数集体所有制剧团被砍、改、并,相继停止正常演出,大批锡剧工作者被下放或改行。文革中后期,部分锡剧团开始慢慢恢复。


参考文献:
[1]刘昕旎. 锡剧舞台语音音韵研究[D].江南大学,2015.
[2]黄明明. 锡剧韵辙研究[J]. 戏曲艺术,2014,35(04):86-90.
[3]李晓春. 吴地锡剧音乐文化探源[J]. 音乐时空,2015(17):29-32.
[4]李晓春. 浅析锡剧的江南文化特色[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4):221-222.
[5]郁仁东. 推进锡剧进校园的对策研究[J]. 艺术评鉴,2019(13):148-149.
[6]周仁. 锡剧博物馆设计[J]. 山西建筑,2017,43(33):12-13.
[7]章崇彬. 锡剧的音乐特色研究[J]. 中国戏剧,2017(11):64-65.
[8]张弘民. 简述锡剧音乐伴奏艺术[J]. 戏剧之家,2018(05):44.
[9]于晓晶. 锡剧渊源与唱腔研究[J]. 中国戏剧,2018(04):31-33.
[10]赵斌. 锡剧音乐中的竹笛伴奏艺术探究[J]. 北方音乐,2017,37(24):33.
[11]叶亮. 浅析锡剧艺术的舞台表演[J]. 戏剧之家,2019(35):32.
[12]严亚茜. 锡剧艺术渊源与发展研究[J]. 戏剧之家,2020(04):40.
[13]李晓春. 锡剧音乐多元化探析[J]. 艺术百家,2012,28(05):247-248.
[14]沈冲. 浅谈锡剧表演的艺术形式[A]. .中国演员(2016年第2期 总第50期)[C].:,2016:2.
[15]邓送珍. 浅谈锡剧与民族声乐[A]. .中国演员(2016年第3期 总第51期)[C].:,2016:2.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雷剧简介
 下一篇: 滇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