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开始播放……
跟读:
「道德经」:第二章 |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
原文 |
注解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 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文献11,生而弗有],为而弗志[文献11,不恃]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文献[11]音:发音之初的声响;声:发音以后的余响。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文献[11]恃:依靠,依仗。 |
原文 |
译文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 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文献11,生而弗有],为而弗志[文献11,不恃]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对应的丑陋的观念就有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对应的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已能,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本译文参照了文献11] |
「评析」 |
|
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本体和比较体。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 |
|
王弼「道德经注」 |
|
王弼,字辅嗣,系刘表之曾外孙,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享年24。三国曹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认为是《道德经》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