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汉字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象形意味,摆脱了古文字弯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作为汉字字体演变史上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隶书的产生问题,许多学者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利用考古界发现的考古资料,如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侯马盟书、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等简牍帛书资料,以及众多的古代铸刻文字资料,可较详细地考察汉字在古文字时期的隶变过程,并对隶变的过程做阶段性的特征描述。同时还可依据隶书的形体与其产生时代的文化特征,研究隶书字形与汉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其审美价值。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隶书产生时间的观点,大致分布在西周到战国末期之间,但通过侯马盟书、温县盟书、青川木牍等文字资料与西周晚期铭文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隶书最早应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开始孕育。从各家的结论来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及其俗体,以及六国文字都可以作为隶书产生的来源。但从春秋战国的历史现状和文字的使用状况来看,隶书的源头应以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秦国篆书的俗体为主,同时也受到了六国文字的影响。关于隶书产生的原因,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多认为隶书是因官狱、戍役等政事繁忙,而行便利而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