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是我国一项流传广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体育运动,根据踢法不同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花毽以个人套路为主,南派花毽则是以四、五人互踢为主,故南派花毽又称“围毽”。南派花毽的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每逢元宵节,“昼则踢毽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可见踢毽活动当时已在广州十分盛行。据说,清八旗子弟根据广州天气潮湿、闷热,风力缓和的独特天气环境,将北方花毽加以改良,把软毛改为鹰毛或鹅毛等较硬的毛,又将毽底从铜钱换成较软且弹性良好皮料,使毽子弹性大大提高,踢起来声音响脆,随着毽舞声和,并逐渐形成了四、五人一围的踢法。现广州市荔湾区是南派花毽流传的典型区域之一。
南派花毽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基本功、毽路及180个花式。基本功分脚法、步法、身法三大部分。其中脚法有平脚、侧脚、尖脚、膝踢、秤勾脚、脚底等6种;步法有上步、退步、跳步、交叉步、碎步、移步、跃步7种;身法有正身、侧身、翻身、仰身、闪身5种。传统毽路有分家和执毽两大类。分家,如毽子偏向上家的则上家踢,偏向下家的则下家踢;如落在上下家中间的,如同是生家的则左脚让右脚,如一家刚踢过,虽是右脚亦应礼让生家踢。执毽,提前准备、宜慢不宜快、以颈为界、包位、观察和睇位、挑铲、忍脚、传毽(包括脚头要准、力度、 落点、线路、弧度、交生家、制毽、过毽)。180个花式包含起毽11个、停毽26个、圈毽18个、过毽39个、跳打26个、穿毽23个、其他花式37个。南派花毽的技术要点共4点,分别为身体要中正规整,大方得体;站位正确才能出毽准确;击毽点的部位和线路;击毽节奏的掌握。
高水平的南派花毽讲究互相配合、动作协调,过毽毽路清晰,落点准确。由于踢毽时需要不断调整身体位置,因此对腰部、马步等要求较高。围毽生动流畅,行云流水,不拘于泥,见招拆招,是令人赞赏的表演。并加入武术、戏剧做手、舞蹈、醒狮等艺术,使花毽表演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娱乐方式多元化等的冲击,青少年对南派花毽这种民族传统自娱运动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南派花毽技术繁多,一直以来传承皆依靠言传身授,一般的学习较难掌握。近年来,懂得南派花毽技艺的老教练日趋减少,有的老师傅因年事已高,无力传承,南派花毽传承队伍面临青黄不接,如不及时进行抢救、保护,南派花毽将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