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广州省级非遗-舞貔貅
2020-8-23  热度:404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舞貔貅是增城市客家人的传统舞蹈,又称舞客家猫,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荔城等镇乡。据当地民间流传,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已近300年。


增城的貔貅道具以泥巴和纸张为主要制作材料,造型相当独特:长长的身子,圆圆的脑袋,一副猴脸,但远看像猫头,有的头顶还有独角。此外还有性别之分,如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同舞,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


增城舞貔貅的情节源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降伏狮子,然后一同为山区客家人驱瘟逐灾的民间传说。角色有貔貅、大头佛造型的沙和尚及猴子造型的孙悟空。一般由五人表演,三人套上貔貅道具,按一人舞头,两人舞身和尾的方式扮演貔貅,另两人分别扮演孙悟空与沙和尚。舞前,通常有一个称“打四门”的仪式,由表演者朝拜四方土地神。表演时,先由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树叶的沙和尚逗貔貅入场开始,孙悟空也相继进场。貔貅就地表演一番跳跃、翻滚之后,便在锣、鼓、铙的伴奏下,与沙和尚、孙悟空按顺序表演拜山、出山、逗猴、采青、归山等情节动作。整个表演以嬉闹、游戏、谐趣为特点,呈现出人与兽和谐相处及热闹祥和的气氛。


舞貔貅是增城客家人逢喜事、年节以至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习俗表演。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愿,还蕴含驱邪之意,有较丰富的民俗和文化价值。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貔貅制作和表演技艺的传承正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广东省文化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