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民歌指的是织体结构形态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侗、布依、高山、毛南、提价、苗、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艺术。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的硗碛乡堪称歌舞之乡,具有悠久的民间艺术传统。硗碛多声部民歌以独特的风格、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恢弘的气势在硗碛歌舞中占据着显赫的位置。
根据演唱场合可将硗碛多声部民歌分为四种。一是“抬菩萨”仪式多声部合唱。硗碛传统宗教活动“抬菩萨”(转经会)在正月十七举行,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届时四人用轿将弥勒像抬出经堂,数以千计的藏胞尾随轿后,一路不停地歌唱,在此过程中声部不断叠加,逐渐形成庞大的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演唱,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抬菩萨”多声部合唱均为散板,各声部在同一基调上先后出现,自由即兴发挥,但偶尔也会出现统一的节奏和“卡农”式的进行。二是佛教道场多声部合唱。硗碛藏民办丧事都要请喇嘛做道场超度亡灵,仪式举行时应邀或闻讯赶来的客人聚集在一个较大的房间里席地而坐,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由喇嘛领唱经书,众人伴唱,形成一唱众和的混声合唱,其肃穆庄严的气氛和浑厚深沉的吟唱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三是“打麦子”多声部合唱。收获时节,藏民们在动作协调一致的打麦子的劳动中,歌声、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气氛十分热烈。而在旁扫地的妇女也不时加入进来和唱,由此形成“打麦子”的多声部合唱。合唱中男女两部调性叠置,声部关系较为简单。四是锅庄中的多声部合唱。锅庄在硗碛极为盛行,曲调主要是同声部进行,但引子及开始部分也会有少量多声部音乐。
硗碛多声部民歌已经成为当地藏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自己的信仰、渴望及喜怒哀乐都融进了神秘而绝俗的乐声和古朴的舞蹈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硗碛多声部民歌为藏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硗碛多声部民歌正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