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古诗: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2019-8-22  热度:450  作者:常建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吟唱:

节奏:二、一、二

平仄:不严格

押韵:平韵部(上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无律诗严格的“平仄”。古诗押韵也可用平水韵的仄声,甚至仄声的邻韵。颔联、颈联无对仗要求。

原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直译

清溪不测,隐处孤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际微月,清光为君。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苔(tāi)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余亦时去,西山鸾(luán)鹤(hè)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注解:[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谢时]:辞去世俗之累。[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与……为伍。

韵译

清溪不测,隐处孤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际微月,清光为君。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苔(tāi)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余亦时去,西山鸾(luán)鹤(hè)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常建和王昌龄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此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常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

作者介绍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朝代轴线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作者:常建(708-765)、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统文化体系

汉字书写

1

1

哲学思想

1

道德体系

1



参考文献:[1] 常建[唐].《宿王昌龄隐居》[J].初中生辅导,2012,(2):F0004-F0004. [2] 唐明林.摹山范水述归意,异曲同工两自然——对比阅读《春泛若耶溪》和《宿王昌龄隐居》两首唐诗[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3,(8):102-104.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由匿名网友上传,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