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开始播放……
诵读: 伴奏:
【录音ly330-0203】儒雅的君子风度289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做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形象!
【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ùn):怒。
【录音ly330-0204】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400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道的根本。实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孟子见梁惠王时说:“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
生活的体验是,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难敬爱别人的。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少。(3)与:同“钦”,语气词。
【录音ly330-0205】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210
【原文】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xié)肩谄(chǎn)笑,病于夏畦(qí)。”意思是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
【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录音ly330-0206】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244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录音ly330-0207】做人第一,学问第二232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然后才是学习其它文化知识。"
【读解】做人首先是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弟子规引用此文作为总叙,以至流传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录音ly330-0208】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278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jié)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cuì);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注释】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录音ly330-0209】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314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àn)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也就是要求我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若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
关于不要和不如己的人交朋友的语句,圣人所说,其实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学习他们不如自己的方面。
【注释】无:不要。 惮:怕。
【录音ly330-0210】孝道可使民风淳朴223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qián)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前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清明时节,子孙们都会去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庄重而严肃地拜祭祖先。
【注释】终:老死,指父母去世。远:祖先。
【录音ly330-0211】温良恭俭让的风范285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jiǎn)、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夫子风范,儒者本色,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录音ly330-0212】继承父亲的遗志237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o)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事迹。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遗志,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注释】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录音ly330-0213】和与礼的辩证法402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若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注释】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录音ly330-0214】怎样才算是好学?184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读解】安贫乐道,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少说多做;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注释】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
【录音ly330-0215】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586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cuō),如琢(zhuó)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告诸往而知来",子贡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老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有如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但不谄媚;虽然富有,但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理解。而孔子所说"贫而乐,富而好礼"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注释】谄:巴结,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录音ly330-0216】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216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yùn)”,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而“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注释】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录音ly330-0217】301
道德与政治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读解】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遗臭万年。比如说,文武之治是德政,桀(jié)纣(zhòu)之治是暴政。翻开二十五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德政与暴政的历史,诚如圣人所说,德治是执政者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心的地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环绕着他,或者说,像众星拱月一样。在古代,执政者本身就有了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贤明仁君,人民算是运气好,天下大治;遇到昏乱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
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