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唱: 节奏:二、一、二 平仄:不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无律诗严格的“平仄”。古诗押韵也可用平水韵的仄声,甚至仄声的邻韵。颔联、颈联无对仗要求。 |
原文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
直译 |
饮(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
注解:[黯黯]:同“暗暗”;[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咸]:都。 |
韵译 |
饮(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
评析 |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dú)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
作者介绍 |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王昌龄 698— 756)、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