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燕歌行·并序(高适)
2019-9-20  热度:1300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吟唱:

节奏:二、二、一、二

平仄:不严格

押韵:仄韵部(入声)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无律诗严格的“平仄”。古诗押韵也可用平水韵的仄声,甚至仄声的邻韵。颔联、颈联无对仗要求。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直译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rónɡ)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shù)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家烟尘东北,汉将辞家残贼。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男儿本自横行,天子非常颜色。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摐(chuāng)伐鼓榆关,旌(jīnɡ)逶(wēi)迤(yí)碣(jié)石间。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羽书瀚海,单于猎火狼山。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萧条边土,胡骑凭陵风雨。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军前死生,美人帐下歌舞。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腓(féi)孤城落日兵稀。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轻敌,力尽关山解围。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铁衣远戍勤久,玉筋应啼离后。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城南断肠,征人蓟北回首。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风飘飘可度,绝域苍茫何有。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杀气三时阵云,寒声一夜刁斗。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相看白刃纷纷,死节从来顾勋。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战苦,至今犹忆将军。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注解:[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击;[]:钲,行军乐器。[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铁衣]:指远征战士。[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韵译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rónɡ)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shù)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家烟尘东北,汉将辞家残贼。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男儿本自横行,天子非常颜色。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摐(chuāng)伐鼓榆关,旌(jīnɡ)逶(wēi)迤(yí)碣(jié)石间。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羽书瀚海,单于猎火狼山。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萧条边土,胡骑凭陵风雨。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军前死生,美人帐下歌舞。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腓(féi)孤城落日兵稀。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轻敌,力尽关山解围。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铁衣远戍勤久,玉筋应啼离后。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城南断肠,征人蓟北回首。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风飘飘可度,绝域苍茫何有。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杀气三时阵云,寒声一夜刁斗。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相看白刃纷纷,死节从来顾勋。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战苦,至今犹忆将军。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评析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ɡuī)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guī)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jì)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dài)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suī)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朝代轴线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作者:高适约704年-约765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1]王立增. 论高适《燕歌行》为模仿之作[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68-71. [2]陆凌霄. 高适《燕歌行》意蕴寻绎[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94-98. [3]戴伟华. 高适《燕歌行》新论[J]. 学术研究,2010(12):140-144. [4]全彩宜. 兴象有常 熔裁别异——高适《燕歌行》的艺术魅力新谈[J]. 名作欣赏,2011(12):134-136. [5]毕士奎. 相同的诗歌主旨 各异的艺术特质——高适《燕歌行》与王昌龄《出塞》(其一)比较阅读[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04):74-77. [6]赵锐. 高适《燕歌行》赏析[J]. 孙子研究,2017(02):125-126. [7] 武健.高适《燕歌行》序文处理的得与失[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6):143-144.DOI:10.3969/j.issn.1008-8024.2011.06.076.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由匿名网友上传,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上一篇: 韩碑(李商隐)
 下一篇: 古从军行(李颀)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