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唱: 节奏:二、二、二、一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平声入韵。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
原文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直译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lù)○洲。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为○浮云○能蔽(bì)○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
注解:[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
韵译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lù)○洲。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总为○浮云○能蔽(bì)○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
评析 |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
作者介绍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李白701年-762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