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咏怀古迹·其二(杜甫)
2019-9-22  热度:593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吟唱:

节奏:二、二、一、二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上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平声入韵。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直译

摇落深知玉悲,风流儒(rú)亦雅吾师。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洒泪,萧条异代同时。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故宅藻(zǎo)云雨荒台梦思。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是楚宫泯灭,舟人指点今疑。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解:[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韵译

深知玉悲,风流儒(rú)吾师。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怅望千秋洒泪,萧条异代同时。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故宅藻(zǎo)云雨荒台梦思。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是楚宫泯灭,舟人指点今疑。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评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朝代轴线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作者:杜甫(712-77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1]白富念.叹昭君 寄悲情——杜甫《咏怀古迹》创新教学设计[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7):85. [2]朱子辉.语词构建与诗意呈现——杜甫《咏怀古迹》解读[J].语文建设,2010,(10):54-56.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0.10.021. 华诗词,2012,(11):10-10. [3] 孙立权.聚讼纷纭是"省识"[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2):46-47. [4]李牧遥. 杜甫七律的诗体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由匿名网友上传,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