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
2019-9-22  热度:861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吟唱:

节奏:二、二、一、二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原文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直译

回乐峰前似雪,受降城外霜(shuānɡ)。

回乐峰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芦管,一夜征人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注解:[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似雪,受降城外霜(shuān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芦管,一夜征人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作者介绍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朝代轴线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作者:李益约750—约83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1]陈志明. 一首天下传唱的七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J]. 兰州大学学报,1982(02):54-56. [2]孙兆轩. 从《夜上受降城闻笛》浅谈李益边塞诗的大历风格[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1):85. [3]向叙曲.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受降城”究竟指哪里?[J]. 甘肃社会科学,1992(06):92-93. [4]王娜. 唐代受降城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5]高建新. 李益边塞诗及其对唐代中国北疆的书写[J]. 中文学术前沿,2015(02):30-42.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由匿名网友上传,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