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唱: 节奏:二、二、二、一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
原文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直译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
注解:[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
韵译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
评析 |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
作者介绍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刘禹锡772-842)、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