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唱: 节奏:二、二、二、一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上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
原文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直译 |
娉(pīnɡ)娉○袅(niǎo)袅○十三○余,豆蔻(kòu)○梢(shāo)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
注解:[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
韵译 |
娉(pīnɡ)娉○袅(niǎo)袅○十三○余,豆蔻(kòu)○梢(shāo)头○二月○初。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
评析 |
此首诗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
作者介绍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