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上海说唱
2019-9-27  热度:727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上海说唱是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是解放后在独脚戏的“唱派”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一般是一人,亦可两人或多人,腔调来自民歌小调及各地方戏曲、曲艺的唱腔,也有自编的一些曲调。演唱朴实、活泼,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表演者自击用檀木或枣木制成的“三巧板”,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二胡、月琴等。曲目都是短篇。

上海说唱唱调广泛吸收苏滩、宣卷和各地民歌小调以及各种戏曲、曲艺唱腔,甚至自编曲调,来源多样,故称"什锦说唱"或“方言说唱",或依方言种类而命名"沪剧说唱"、”越剧说唱“等,五十年代中期,取名为”上海说唱“,把”一唱到底“的形式,发展成说、表、唱、做的浓缩形式,逐步定型。

上海说唱代表人物有袁一灵黄永生、龚伯康、方艳华和顾竹君等。代表作品有《金陵塔》、《小菜场》、《唱灯》、《唱人》、《热心人》、《人民售票员》、《石油塔》等。

历史渊源

上海的民间说唱,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曲艺演出活动,始于南宋,《武林旧事》已有记载。元代,上海地区有散曲、说话、诸宫调、弹词说唱等形式广泛流行。当时松江府城内已有专供曲艺戏曲演出的营业性场所;文人士大夫家宴时,也常伴有歌舞戏曲曲艺表演。

清代初叶至道光年间(1644~1850年),苏州评话和弹词传入上海后,成为上海地区的主要曲种;花鼓、滩簧也在上海农村崛起;钹子书开始在上海农村形成。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曲艺活动日趋繁多。评弹书目有所增多,书场纷纷开业;钹子书、花鼓演唱、苏滩、太保书和宣卷相继进入市区;小热昏、卖梨膏糖、隔壁戏、唱小曲、鼓板书等曲艺表演形式在民间有所流传。

民国时期,上海新兴的众多游艺场所,为曲艺演出提供了方便;民营广播电台为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上海成了南方曲艺活动的中心之一。 

”上海说唱“脱胎于独脚戏“唱派”。建国后,一些独脚戏演员仍常兼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擅唱九腔十八调的业余演员推波助澜,汲取评弹中说表的养料,经常编演配合现实生活的说唱演出。1964年,黄永生在北京参加文艺会演,演出《热心 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节目,在节目单上冠以“上海说唱”字样。从此,这一名称作为独立曲种沿用至今。 

艺术特点

上海说唱的艺术特点是灵活多变,可叙事,可抒情,可说理,但偏重于叙事。演唱特点或一曲到底,或用多种曲调,说唱相间,可以一人说唱,也可双人或多人说唱。作品以喜剧性的内容为主,强调使用噱头,说理、抒情的节目也要求生动活泼。唱腔杂采南腔北调,没有一定格式。常用的基本调是〔苏滩赋〕、〔小鼓调〕、〔金陵塔〕等,民间小调有〔无锡景〕、〔紫竹调〕、〔节节高〕和以小贩叫卖声谱曲的〔卖橄榄〕等。此外,根据曲目需要,可以说方言,唱地方戏曲唱腔,如表现宁波人,唱甬剧、宁波小曲;表现苏北人,唱淮剧扬剧等。还可采用电影歌曲和自己谱曲的唱腔。上海说唱的伴奏有胡琴扬琴琵琶等管弦乐器,鼓、板做为打击乐器。男演员演唱时持三翘板击节,并当作表演的道具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子清. 江西曲艺的难忘岁月[J]. 创作评谭,1999(05):53-56.
[2]黄建龙. 南昌清音研究[D].温州大学,2013.
[3]杨琼. 四川清音【越调】及代表作品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天津时调
 下一篇: 扬州清曲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