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河南坠子
2019-10-1  热度:577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前身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河南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河南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河南坠子形成的标志,其时约在1900年左右。

形成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民国初年传入北京,20世纪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位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坠子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张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南坠子为例[J]. 戏剧之家,2016(22):21-22+34.
[2]张向阳. 河南坠子说唱语言音系概说[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3):85-87+100.
[3]秦俊华. 浅析河南坠子的审美特征[J]. 黄河之声,2019(04):19.
[4]李易霖. 河南坠子起源与发展探究[J]. 艺术科技,2019,32(13):110+159.
[5]马龙. 探析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J]. 黄河之声,2019(14):6-7.
[6]马志飞. 河南坠子唱腔的程式化表现[J]. 音乐创作,2015(08):144-146.
[7]王俊霞. 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及音乐[J]. 艺术教育,2014(01):115-116.
[8]王俊霞. 河南坠子的唱腔结构[J]. 艺术教育,2014(07):198-199.
[9]项葵. 河南坠子各流派的艺术特色[J]. 电影评介,2007(18):111-112.
[10]成萌. 河南坠子[J]. 曲艺,2013(03):37.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山东琴书
 下一篇: 大调曲子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