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辰河戏简介
2019-10-3  热度:765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辰河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沅水上、中游(旧属辰州) 辰河戏一带,以及与其毗邻的贵州、四川省部分地区。起源于明代迁徙到辰河的江西省移民。

保存剧目

辰河戏剧目丰富,已存高腔剧目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汉族戏曲剧种。《目连》有"戏娘"之称,一是说明其古老,二是由于它包括了辰河高腔所有的原型曲牌和大鼓戏的锣鼓点子,演唱时排场丰富。整本戏和单折戏剧目,多系明、清传奇古本。长期以来,艺人和参加围鼓的文人,对传奇古本作了大量通俗化工作,使其雅俗共赏。整本戏中,苏(《黄金印》)、刘(《大细袍》)、 潘(《一品忠》)、伯(《琵琶记》)称为四大本看家戏。另有《三闯档厦》、《装疯跳锅》等剧目很有特色。辰河昆腔、低腔剧目基本失传,但仍有不少曲牌和唱词为艺人们抄录保留,有22个单折戏存在高腔剧目中,如《红梅阁》的"判奸"、《龙凤剑》中的"火烧轩辕坟"、《拜月亭》中的"走雨"、"招商店"、《百花亭》中的"斩巴"等。弹腔剧目存350个,除《打瓜招亲》、《荷花配》等大量剧目外,多与武陵戏、荆河戏相同。

辰河戏已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破窑记》、《李慧娘》、《烂柯山》、《周仁献嫂》、《金玉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寡妇链》,影响较大。

历史传承

辰河戏剧种的形成,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发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来到辰河地域开垦荒地,经营新区。迁徙、劳作、经营之时,也将当地的戏曲声腔弋阳腔,带到了新的家园。弋阳腔传入辰河地域之后,与当地语言、民歌、号子、傩腔以及宗教音乐结合,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辰河高腔。

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连台本戏《目连》,这种艺术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在辰河高腔的形成过程中,青阳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捞月》等早期青阳腔剧目,还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剧目中。清乾隆、嘉庆年间,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动,已极为盛行。各种祭祀酬神活动中,演唱辰河高腔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时期,沅水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缅甸、老挝等国往来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动。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镇盛行的同时,也向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周边的苗区、侗区,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还有"矮台班"木偶演出。"矮台班"多由半职业艺人组成,剧目、音乐、排场与高台班相同。有时两种演出形式还同时在汉族民间的祭祀娱乐活动中出现。"打围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城乡间喜唱辰河高腔的人们,在邻家喜庆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戏,不化妆。当时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欢参加这种演出活动。

辰河戏中,还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大约在明代中期,昆山腔传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与昆腔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唢呐伴奏。清道光、咸丰后,洪江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口岸,会馆林立,戏班云集。同治光绪年间,荆河弹腔艺人周双福、周松贵兄弟先后来到洪江,参加辰河戏班的演出,为辰河戏带来了弹腔艺术,不少辰河艺人赶来学艺。另外,毗连地区祁剧的影响,也促进了辰河弹腔的形成。自此,辰河戏逐步发展成为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

1944年(民国33年),"辰河戏"名称首见于沅陵《力报》。民国年间,辰河戏艺人生活困苦,至20世纪40年代,辰河戏班散班者甚多,辰河戏走向衰落。

新中国建立之后,辰河戏恢复了生机,建立了一批职业剧团,民间的业余剧团多达200多个,1955年正式定名辰河戏。党和政府重视对这一古老剧种艺术遗产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剧目重新搬上舞台。经过整理改编的辰河高腔《破窑记》和《李慧娘》二剧,曾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举行了辰河戏教学演出,挽救和继承传统艺术,湖南省艺术学校还开设了辰河戏科,辰河戏有了培养人才的专门学校,为广大民众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演奏形式

辰河高腔的舞台语言是在湘西浦市官话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宗法中州音韵。高腔音乐系曲牌连缀体,现存曲牌200余支,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常用人声帮腔和琐呐帮腔,很有湘西地方特色。昆腔现存曲牌162支。低腔现存曲牌300多支。

辰河高腔音乐,系曲牌联套体,高亢、粗犷,具有湘西地方特色。曲牌用"犯腔"转调,手法多变,与其他高腔不同的是用唢呐帮腔。表演艺术朴实,在武戏中,融合了湘西民间拳术的招式,有浓郁的乡上气息。随着山区的开发,艺术交流增多,辰河戏吸取汉剧和其他剧种的长处,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老一辈名演员有向代健(生)、安启家(净)、米殿臣(净)、杨锦翠(旦)、舒洛成(小生)、杨世济(生)等,真是人才的集原地!



参考文献:
[1]禹经安. 楚辞与巫傩道及辰河戏[J]. 文史博览(理论),2007(10):13-15.
[2]隋剑飞,闾文娴. 秀山辰河戏的唱腔特点分析[J]. 音乐创作,2018(02):131-133.
[3]禹经安. 论辰河戏与巫傩道的渊源关系[J]. 怀化师专学报,1995(04):31-35.
[4]郑伟. 浅谈辰河戏音乐[J]. 艺术评论,2006(03):64-65.
[5]邓人璋. 湘西辰河戏[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4):37-39.
[6]放之. 古老的辰河戏[J]. 学习导报,2005(10):63.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祁剧简介
 下一篇: 余姚腔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