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柳琴戏简介
2019-10-4  热度:1124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剧种起源

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由枣庄(原峄县、滕县)传统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

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

传统剧目

概述

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柳琴戏有200余个不同风格的传统剧目,有小戏也有大戏,三小戏最多。

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戏等。

从题材分,有表现民间故事、家庭伦理、男女爱情的剧目,如《打开棒》、《拾棉花》、《吵年》等;有根据章回小说改成的连台本戏,如《金镯玉环记》、《白玉楼》等;此外还有一些武戏,如《西波州》、《杀四门》、《拦马》等。另还保存有少数如《夏山搬亲》、《下南湖》等由两个角色扮演许多人物的属于"对子戏"再向前发展的特殊类型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已摄制成影片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代表作品

《墨子》

《墨子》一剧选取了墨子一生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止楚攻宋"事件,紧紧围绕墨子胸怀天下之爱、深藏儿女私情展开,共分雏凤始鸣、凤翔九天、裂裳裹足、班门弄斧墨守成规、以怨报德和夕照凤山7个场景,塑造了墨子大爱无言、吐哺天下,令千秋景仰的人物楷模。剧情曲折跌宕,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丰满,场面浩大,气势恢弘,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场景,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大剧。

《状元打更》

书生沈文素与山大王刘蝉金结为夫妻,后沈文素得中状元,欲弃其妻。刘蝉金奉命平番,专点沈文素为其打更,当先行运粮官,以此驯服沈文素。

《小包公》

宋朝,包拯初任定远县令,遇一桩奇案,此案扑塑迷离,甚是蹊跷。包拯深夜难眠,仔细分析案情,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喝面叶》

陈士夺好吃懒做,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想一计策,假装生病迫使其丈夫为她擀面叶。从此以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屠夫状元》

该剧讲得是:亲生儿子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尊严和父亲的声名投到奸臣门下,想法设法要把自己家中的宝物献给奸贼。老夫人深明大义,毅然带上宝物和女儿流落民间。一个好心的屠夫收养了娘俩,使娘俩过上了平和日子。后来,新皇帝登基,寻找国宝,承诺献出国宝者封为状元。老夫人让屠夫献宝,屠户这时才知道娘俩是官宦人家。但善良的屠夫不愿意坐享其成。最后,在老夫人和官小姐的一再劝说下,屠夫献宝,被封为状元,皇帝赐婚,佳偶天成,大快人心。此后,又铲除奸臣,朝野欢喜。

《李二嫂改嫁》

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

《杨三姐告状》

剧情梗概: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贵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检察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

艺术特色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基本属于板腔体一类。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外,唱段的起、转、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头。演员起腔、行腔比较自由,伴奏可紧随唱腔而灵活变化。男腔高亢挺拔、女腔华彩秀丽,特别是"叠句"和"衬词"、"衬腔"的演唱,生动活泼,别具风味。拉尾音时,女腔高八度,男腔低五音,去掉了过去齐声帮腔的老唱法。除尾音外,男女唱腔都用真嗓。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配以板胡、二胡、横笛和梆子等乐器,增加了一些管弦乐器。

柳琴戏的表演,没有固定的表现程式。其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受拘束,除善于演传统的小戏外,还适于演现代戏。其脚色行当,与京剧、梆子等叫法不同,如称老生为"大生",彩旦为"老拐"、小丑为"勾脚"等 。

伴奏

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等。

乐器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还运用了电声乐器。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角色

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参考文献:br>[1]张国庆. 徐州柳琴戏中吹管乐器的演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2]朱炳坤.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教育传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3]张敏. 柳琴戏唱腔音乐探析[D].河南大学,2006.
[4]袁晓蕾. 论枣庄柳琴戏的唱腔与念白[D].中央民族大学,2006.
[5]李爱真,刘振. 柳琴戏音乐源流与发展研究[J]. 中国音乐,2006(04):94-96+100.
[6]孔文. 徐州地区柳琴戏唱腔及其特点概述[J]. 大众文艺(理论),2009(21):116-117.
[7]李春颖. 论柳琴戏的原生腔源[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4):31-37.
[8]李爱真,刘振. 柳琴戏音乐多元化探析[J]. 艺术百家,2005(04):101-103+83.
[9]徐文卿. 枣庄市柳琴戏的音乐研究[D].河北大学,2013.
[10]程志. 浅谈柳琴戏的艺术特色[J]. 枣庄学院学报,2008(03):128-130.
[11]童玉娇. 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研究[J]. 艺术评鉴,2017(23):151-153.
[12]李爱真. 徐州柳琴戏音乐研究[J]. 民族艺术,2010(03):116-119.
[13]李健. 论鲁南柳琴戏的艺术特征与传承[J]. 当代音乐,2017(16):41-42.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柳腔简介
 下一篇: 闽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