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道德经」:第五章
2019-2-6  热度:675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 点击开始播放……



「道德经」:第 

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文献11]数穷,不若守于中。

原文 

注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

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文献11言]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tuó)(yuè):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文献11]言:政令。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原文 

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

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文献11言]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本没有仁爱之主,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正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任其自然发展。

[本译文参照了文献11]

「评析」

1、天地不显仁,让万物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灭。
2、圣人不显仁,让百姓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灭。
3、天地之间的生命,其一呼一吸不像一个风箱吗?
4、虚静得以保持不屈的形神,而躁动愈强耗出愈多。
5、言辞过于泛滥者气数也容易穷尽,不如留守道中。

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

王弼道德经注

王弼,字辅嗣,刘表之曾外孙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享年24。三国曹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认为《道德经》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三皇五帝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东汉

三国魏

西晋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十国

北宋

南宋

西夏

民国

当今

东周

传说前9684开始

约公元前2070至前1600

约公元前1600至前1046

前1046前771

公元前770

前476

老子

公元前475

前221

公元前221至前207

公元前202至

220

公元220至280

公元265至420

公元

420

589

公元581至618

公元618至907

公元907

960

公元902

979

北宋960

1127

南宋11271276

公元9071125

公元10381227

公元1115至1234

公元1271至1368

公元1368至1644

公元1636至1911

公元1912至1949

1949

周朝约公元

前1046至前256

注:

1.[春秋]: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140多个大小诸侯国];

.[战国]主要7国);

3.[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北朝]386~58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4.[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5.[十国]: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文字校阅:黄老师)


参考文献:
[1]刘嘉欣.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黄倩.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周剑林. 老子政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
[4]雷康华. 探析老子德育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周晓玉. 老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D].兰州大学,2012.
[6]李程. 近代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王闯. 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8]李曦. 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J]. 五台山研究,1988(03):32-39.
[9] 胡颖.老子《道德经》思想启示浅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1):42-45.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1.010.
[10]裴隽姝.论“道”的审美特征[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6.
[11]张溢.老子.庄子.译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6:5-5.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供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