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道德经」:第八章
2019-2-6  热度:737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点击有惊喜

[朗读.创作.示范]   [音乐.创作.示范]

「道德经」: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文

注解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文献[11]上善:最高的德行。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尤:怨咎、过失、罪过。

原文

译文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最善的人[文献11最高德行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文献11无所求],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也不感到不自在,所以最接近于“道”[文献11道的精髓]。

立身处事,善于谦下;心胸象持水那样沉静,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译文参照了文献11]

「评析」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王弼道德经注

王弼,字辅嗣,刘表之曾外孙生于公元226(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魏齐王嘉平元年)享年24三国曹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认为《道德经》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三皇五帝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东汉

三国魏

西晋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十国

北宋

南宋

西夏

民国

当今

东周

传说前9684开始

约公元前2070至前1600

约公元前1600至前1046

前1046前771

公元前770

前476

老子

公元前475

前221

公元前221至前207

公元前202至

220

公元220至280

公元265至420

公元

420

589

公元581至618

公元618至907

公元907

960

公元902

979

北宋960

1127

南宋11271276

公元9071125

公元10381227

公元1115至1234

公元1271至1368

公元1368至1644

公元1636至1911

公元1912至1949

1949

周朝约公元

前1046至前256

注:

1.[春秋]: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140多个大小诸侯国];

.[战国]主要7国);

3.[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北朝]386~58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4.[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5.[十国]: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文字校阅:黄老师)


参考文献:
[1]刘嘉欣.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黄倩.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周剑林. 老子政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
[4]雷康华. 探析老子德育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周晓玉. 老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D].兰州大学,2012.
[6]李程. 近代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王闯. 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8]李曦. 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J]. 五台山研究,1988(03):32-39.
[9] 胡颖.老子《道德经》思想启示浅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1):42-45.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1.010.
[10]裴隽姝.论“道”的审美特征[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6.
[11]张溢.老子.庄子.译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6:6-7.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供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