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开始播放……
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阐明和研究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习惯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把它们称为“经”。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阐明和研究也形成了专门之经学。经学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以来,因对其看法和认识的不同而存在着今古文之分。经学的今古文之分,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问题,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格局,对中国古代学术影响深远。
先秦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虽然它是所谓的“显学”,影响很大,但在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武器统一中国后,法家思想显示了以刑法治国的成效,使得传统儒学受到严重打压。西汉初年,统治者为取得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提出了“除秦苛法”,推崇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这种统治思想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政治上却出现严重危机,突出表现在诸侯王势力强大,中央皇权削弱甚至受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贾谊、晁错等人提出“削藩”政策,结果引起矛盾激化,暴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这种局面说明“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当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西汉中叶,汉武帝凭借入汉以来休养生息所积蓄的强大经济实力,在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同时,为维护思想上的统一,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提高到官学正统地位,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法定”为“经典”。东汉时,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在“五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是为“七经”。唐代兴科举,以九经取士,除《诗》《书》《易》外,另加《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为九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27—840年),又刻十二经,立石国学。十二经中,除上述九经外,又有《论语》、《孝经》和《尔雅》。宋代理学发展,《孟子》进入“经”的行列,合唐代十二经,就成为今人所看到的“十三经”。儒家的思想观点集中保留在“十三经”之中。有了“经”,也就有了“经学”,从此开始了经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