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家训
[本词条人人可编辑]
2020-5-30  热度:926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 点击开始播放……

不学,无以言;不学,无以立。


释义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出处一:《论语·尧曰篇第二十》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意思: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出处二:《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意思: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笃行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后来,孔子的学生问孔鲤,孔老师教你什么学问了,孔鲤回答说,好像什么都没教,只问过学了诗没有,学了礼没有?


训解


一个人学了诗,学了礼,才能文质彬彬,才可称为君子。孔门家训,世代相传,造就了孔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兴旺。


关于“诗”和“礼”,“诗”指的是《诗经》,“礼”应是指《仪礼》。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另有6篇为笙诗,称为笙诗六篇,即《南郂》、《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只有标题,无内容。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为“无邪”(思想纯正而不歪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经书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即祖先)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据古文经说,是周公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而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人伦“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


《仪礼》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汉高堂生所传,一种是从孔宅壁中得来。东汉郑玄合并两种本子,就是现在所流传的《仪礼》。


《仪礼》和《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三礼》是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


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


第三类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


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职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有关《周礼》的著疏,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贾公彦的《周礼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上古时期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但到了汉代,《仪礼》只剩了17篇,宋朝王应麟将这17篇分为四类:


《特牲馈食礼》、《少年馈食礼》、《有司》三篇记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礼,属于吉礼;


《丧服》、《士葬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记丧葬之礼,属于凶礼;


《士相见礼》、《聘礼》、《觐礼》三篇记宾主相见之礼,属于宾礼;


《士官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公食大夫礼》七篇记冠昏、宾射、燕飨之礼,属于嘉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分析(重点)


名门望族家训示导下的发展历程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

而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在孔氏家族的重要居住地--郡望中有(需要重点分析):

鲁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

会稽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堂号有(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

阕里堂(孔子生于阕里)

至圣堂

孔氏的郡望和堂号可以略窥一二,氏家族沿袭2500多年,不随朝代的更迭而沉浮,不为统治者的政治变迁所动摇,世代相传,苗裔四布。孔氏家族的家训家风也成为孔氏族人乃至很多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孔氏家族的家风源于孔子。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孔氏家风是在一个文化世家的背景下产生和传承下来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第一人。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就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他第一次为人类社会制定了做人的标准。儒家为人们确立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纲目的人生目标和路径。为此,孔子倾毕生精力进行探索,如何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启迪达到人性升华,从而让人们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关心他人和社会。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以文化人”。

孔子把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终生使命。他以身作则,做仁人君子;也期待着、引导着、教化着社会上所有的人成为仁人君子。与此同时,他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教育更是倍加重视,这才有了孔氏家风。

孔鲤在孔子的严格教育下,知《礼》明《诗》,通晓儒术,只是先于父亲英年早逝。这时候,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相继去世,这不禁给了孔子巨大的打击。从此以后,孔子对聪颖机敏的孙子子思就加强了教育。子思不仅“世不废业”,而且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他与后来他的再传弟子孟子一道形成了著名的“思孟学派”,成为孔子以后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孔鲤到孔鲋,孔家八代单传,人丁稀少,但是家庭教育却严格有加。孔鲋时代,秦始皇兼并天下,焚书坑儒,大肆破坏传统文化。这个时候,孔鲋就敢于担当大任,他把孔子精心整理编纂过的儒家经典藏到自己房子家的夹坯墙中,然而后逃往河南,而后在嵩山隐居了下来,后来他参加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后战死沙场。在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孔氏家族世代赓续,其后代分布中外,遍及八方,却都秉承着诗礼传家的家风,可以说是辈辈出圣贤,代代有精英,比如孔融、孔尚任等,由臧励龢等编,方宝观、方毅、王存著,1921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起自太古,止于清末,共收入了孔姓历代名人194名,占总名人数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四位。


兴望与家训的核心结合点在哪


读诗学礼可立志

读诗学礼可修身

读诗学礼可勉学

读诗学礼可处世

读诗学礼可治家

读诗学礼可孝悌


就孔子家训的灵魂而言,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2500多年来,孔氏家风家训中积淀了许多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一笔极具特色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关于学《诗》与《礼》,一是学习文化知识,二是通过学习修身养性。一个人,如果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进而实现修身养性的目标,便具备了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比较健全的人格,可想而知,当他走向社会之后,在他身上辐射出来的那可能就是正能量,理应会不断光大。


衰败的源头与否家训不延续的直接关系


从春秋到现在,孔氏家族都不曾衰落过,虽因整个民族的家族观念稍有谈化,正如孔姓宗祠通通联:千秋绝唱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其直接原因是礼乐传家,诗书继世从未曾中断。


格志


诗以言志,礼以立身。无论古今,为人处世之道都是人生必修课。


点评(不纳入总篇):


学完诗经更会说话请进入《诗经》专版

学完仪礼更会做人请进入《仪礼》专版

更多请进入四库全书经部


逐一研究古代名门望族在家训示导下的发展历程,其核心是兴望与家训的结合点在哪,衰败的源头是否与家训不延续有直接关系。

诗经和仪礼可以作更精细的阐释,用白话形式更好--黄老师。


说明:


以上仅为简单框架模板,不具终审性。建议标记的为必有选项,并请讨论以增加选项。

参阅主要以书籍为主,而不是网络知识、网络百科等引用争议较大的资源,其次是知网、万方、维普文献,图书来源,应主要以有文号的书:国家图书馆电子书,当地图书馆,新华书店,以及教科书,报刊等。比如本文的参考文献就不太适宜,不太具规范性、严肃性、权威性。

篇幅不一定要长,几十字到百字能道明白,有可圈可点之处就行,可要可不要的选择坚决不要,不宜做成小百科。引用的文献也不一定要多,如果能一篇有要的要点也足可以了。


参考文献:
[1]范文华.孔子荀子家风考论——以孔融、荀彧为例[J].文教资料,2019(10):100-103:孔子的后代孔融,荀子的后代荀彧,是儒家宗师后代的代表人物,他们都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还共同在魏武帝曹操的政权中施展才华。孔融让梨代表了孔子家族兄友弟恭的礼让之风。而荀子的后代荀彧除了具备儒家良好的道德传承,还颇有荀子当年"议兵"的风范。在官渡大战前夕,荀彧在兵法韬略上更胜孔融一筹。从荀子《议兵》到荀彧"参丞相军事",得益于荀子的好家风——既知儒,又知兵。这就是人们称道的知儒知兵、允文允武、守礼安贫、谦冲节俭的"儒将"风采。对比研究孔融、荀彧的言行功绩,可以追溯孔子、荀子两位儒学宗师的家风传承,为中华好家风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2].仁者无敌 春秋学者孔子的家风故事[J].新湘评论,2017(18):54-55:[成语]仁者无敌[释义]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会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3]谢颖. 重诗礼 扬家风[N]. 人民政协报,2016-07-25(009).
[4]孔德立. 弘扬国学 孔家人该做什么[N]. 光明日报,2016-07-18(016).
[5]徐少锦. 先秦时期周公与孔子的家训[N].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04-11(006).
[6]孔祥林. 诗礼传家一脉长[N]. 石家庄日报,2015-11-11(011).
[7]孔祥林.學詩學禮承舊業——孔子子孫的家風與家規[J].孔子学刊,2014(00):95-102+1.
[8]孔祥林. 学诗学礼承祖训[N]. 济宁日报,2014-05-30(007):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思想成爲國家的指導思想,歷代王朝爲顯示崇德報功,在不斷追諡加封孔子、普建文廟祭祀孔子的同時,也不斷加封孔子長孫,優待孔子子孫。孔子子孫則恪守學詩學禮的祖訓,繼承、發展和弘揚孔子思想,重視教育,以儒家倫理和禮儀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使孔氏家族成爲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都較高的家族,並被尊稱爲"天下第一家"。
[9]周璇. 孔孟家教家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大学,2019:徜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禁赞叹广袤无垠的疆域之上孕育的中华文化是如此深厚悠久,即使历经千年仍然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支撑着中华各民族儿女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中华民族无论身居何时,始终都没有忽略对家庭的重视,没有放弃对家庭教育的探索,没有中断优秀家风的传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优秀的家教家风思想文化成果,对整个民族来说是何等珍贵的财富。孔子与孟子,两位儒家经典代表人物,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开创了儒家家庭教育的先河,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家教家风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典范。
[10]这15句名人家风家训,字字是精华,句句藏智慧![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268637402809147&wfr=spider&for=pc(河北新闻网),2018-03-18/2020.5.30.
[11]《论语》解读: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530/21/40753494_915575361.shtml,/2020-05-30.
[12]文运书生.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871805578792080&wfr=spider&for=pc.19-05-18/2020.5.30.
[13]“孔氏家风家训的意义与影响”[OL].https://www.sohu.com/a/120575601_351132,/2020.6.5.
[14]孔姓源流 郡望堂号.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ol].http://www.hi.chinanews.com.cn/ancestor/news/551.html,2004年07月07日/2020.6.7.
[15]钱琼. 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当代青年研究,2012(09):6-10: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训基本可以分为帝王家训、名人家训和女性家训三种,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类家训的内容有一些区别和不同的侧重,但是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子女能够学会做人做事,并强调首先要具备"德"和"序".
[16]徐少锦. 试论中国历代家训的特点[J]. 道德与文明,1992(03):9-12:家训或家教,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辈的训示、教戒。它是不同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五帝时代的择贤禅让。《尚书》中的《无逸》、《君奭》、《康诰》诸篇和《史记》、《戒子通录》中有关记载,保留了周公训示子侄兄弟的许多珍贵资料.
[17]胡发贵. 试论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与要义[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5):73-77:中国古代教育发达,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环节,古代家训尤为兴盛,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家训文化。其特点鲜明:中国古代家训特别讲究家教尚早,讲究严厉和慈爱的平衡,讲究父亲的首要责任。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丰富,要义是致力培植爱心,敬畏生命,推崇节俭,宣扬诚信,维护尊严.
[18]李红敏. 传统家训的教育特点[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92-94:家训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家训的异称,如家法、家约、家规、家诫等。家训都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质,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文献形式。在古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行的培养,甚至为政处事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实现。中国古代历史悠远,在此期间出现的家训文献数量之多,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
[19]李红敏,王瑞云,李月梅. 传统家训的教育特点[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6):40+46+4:家训是古代长辈训诫子孙的教育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家训文献有其共同的属性和内在规律。它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实施等教育过程上都具有独自特色。借鉴和研究传统家训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明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20]吕钢文. 从孔府档案看孔氏族规家训的内容与特点[J]. 孔子研究,1998(03):119: 儒家历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齐家十分重视。齐家有齐家的章程、法则,此即过去习见的族规家训。孔氏是圣裔,齐家尤严,自明清以来,既有衍圣公颁布的、对一切孔氏族人都适用的“祖训箴规”,又有散居各地的孔氏族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族规家训.
[21]西北大学法学院 马泓波. 宋代家训的特点[N]. 光明日报,2012-01-05(011).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