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广州国家级非遗]天河乞巧习俗
2020-8-22  热度:503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广州人称乞巧节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起于汉代。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辑录了清末民初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详细记载了关于乞巧会“摆巧”的情形。广州还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六甫等专卖女子品物的乞巧街市。当前,乞巧风俗在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等地较为兴盛,其中天河珠村是目前广州乞巧活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村落。

广州传统的“摆七娘”活动分为“摆大七娘”和“摆小七娘”两种形式。 “摆小七娘”多由单家或联户举行,形式简单,都在自家厅堂进行;“摆大七娘”则要到大祠堂去,一般要隔几年才举行一次,要提前几个月预先准备。无论“摆大七娘”还是“摆小七娘”,活动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摆巧”,即“摆七娘”, 制作独具特色的传统七夕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工艺制作主要分砌作和扎作两大类。砌作的原料主要有谷、米、粟、豆、芝麻、果实、果仁、壳类、草木的枝、皮、动物的鳞、甲、毛、皮、纺织物碎料等;扎作的原料主要是竹、篾、铁丝、色纸、通纸、绢布等。摆展从初六下午开始,过了初八就撤掉,前后持续三天,且参与摆巧的妇女全部是未婚女性。二是“拜仙”,即“拜七娘”。过去三更十分,由老姑婆带领未婚女子举行叩拜七姐之礼,接连七次,称为“拜仙”。 祭拜的对象不仅有牛、女二星,还包括到织女的六个姐妹。珠村现在的“拜仙”虽然改在白天,但整个仪式完全按照过去的程式进行,分为主持人致辞、司仪朗诵乞巧祝词、玉女拜仙(上香、对拜、洗手、祭仙四个步骤)、玉女合唱乞巧歌等四个部分,前后持续约10分钟。三是“乞巧”,即进行“赛巧”或“卜巧”的游戏活动。过去“拜仙”之后,在微弱的灯光下穿针比赛,名曰“对影穿针”, 先穿过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是“输巧”。 四是“吃七娘饭”、“看七娘戏”。过去,“摆七娘”期间,参与“乞巧会”的妇女会有一个小型的聚餐,一方面加深姐妹之间的情谊,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吃七娘饭”获得七姐的保佑。而有条件的大户人家如果在自己家里做“七娘”,晚上还会请来村里的姑娘和“八音”锣鼓演奏。目前珠村的“七姐诞”依然保留了上述两个传统项目,不过规模更大,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吃七娘饭”不再限于妇女之间,整个族姓的人不分男女都可参加。

广州市以珠村为代表,以拜七姐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乞巧节民俗活动,展现了古代岭南与中原文化、习俗的密切联系。该习俗有着完整的程序、仪式并保留至今,尤以年青女子手工精心制作各色微型字、物的“摆巧”和对影穿针的“赛巧”为最大特色,充分反映了女性追求展示才艺和自我的某种觉醒,在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手工技艺创造上均有重要价值。由于民俗文化生态恶化,该习俗面临承传危机,须给予抢救和应有的保护。


参考文献:广东省文化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