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据说,番禺水色始创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当地民间为奉祀天后,由市桥黎氏家族发起,吴、韩、李、谢等家族参与而形成的迎神庙会活动。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船后则彩艇络绎,缀引水色,皆用娈童扮演故事。
番禺水色用扎牢的杉排为浮架,前后以彩艇牵动,杉排下四周系着巨石板坠沉于水下数寸,使杉排浮于水面而不露,色梗紧附排上,扮色者或坐或立或作飞腾状,随排缓缓移动,其人物仿如出自水中,浮行水面。与飘色一样,番禺水色的每一板色都是一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由儿童扮演角色,其内容多是与“水”相关的故事,如哪吒闹海、水漫金山、鲤鱼会慈航、八仙过海、鱼跃龙门、渭水钓鱼等。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番禺水色的艺术构思都富有水的韵味,如《渭水钓鱼》中以磁铁作吊钩,散于水面的小木鱼嘴中钉上铁钉,如此姜太公的直钩就能把鱼儿从水中钓出,令观者大为惊奇。
传统水色巡游以一坊或一姓为单位,各自集资进行筹备,每坊出色一两板或三四板不等。制色时,各坊保密精心制作,务求争妍斗艳、别出心裁,以巧取胜。如某坊决定参加出色,即用红纸写明本坊出色的名称和板色数量,张贴于通衢大道公之于众,称“标红认演”;出色前,若发现某坊不打算参加,别坊即用白纸写上顺口溜或诗句,催促其筹备参加,叫“白帖催色”。这种互相推动、争相显耀的行为,形成了番禺水色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特征。
番禺水色融戏剧、绘画、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于一体,表演形式生动有趣,景从水中生、色在水上浮,使观众感觉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番禺水色巡游活动与当地天后信仰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岭南特有的以祠堂为中心的宗族文化和以民间祠庙为中心的祭祀组织的情况,为研究岭南地区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番禺水色曾中断多年,后在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恢复,但其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水色巡游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观众群体流失严重、水色制作技艺后继乏人等,如不加以保护,番禺水色将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