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找回密码网上留言繁體中文 
重要通知:
  • 感谢开发区宣传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一文“二十大”引号的纠正!
  • 感谢赤坎区宣传部对《陶瓷收藏要甄别真伪》一文错别字的纠正!
  • 感谢中宣部对文中的“中国音乐”纠正为“中华音乐”!中华音乐指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 中国核心期刊目录(2021)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家合传统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论六艺之一射的文化特征 时间:2019-11-19 热度:568
    • “射”作为商周时期“六艺”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曾经为古代中国培养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延续又使射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体育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被更多地负载起传承文化的使命。…〖阅读全文
    • 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 时间:2019-11-19 热度:502
    • 学术界一直以为,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所谓“六艺”,就既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六经”称谓至迟流行于战国中后期,而“六艺”称谓却只是在《吕氏春秋》中才偶尔使用,流行起来更是在汉初以后。随着“六艺”称谓的流行,汉初儒者开始以“六艺”称“六经”。汉儒将先秦“六经”改称为“六艺”,并非出于学科规范考虑,而是服务于其变“经”为“艺”、变“学”为“术”的学术转向。而这一转向之所以发生,又是因为汉…〖阅读全文
    • 六艺中的乐、射、御与体育、美育 时间:2019-11-19 热度:510
    • 六艺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在夏商之时,已有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并不完善.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住置.到了周代,六艺的内容确定下来,形成了以礼为首,包含有德、智、体、美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礼同乐、射、御等体育、艺术教育内容的结合,表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美育的特点.礼的核心是维系宗法社会的根本,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它同乐、射、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实行政教合一,适应周代宗法社会的需要,为统治者培养合格人才.美育在乐、射、御中得到了具体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在造就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格境界中…〖阅读全文
    • 先秦射箭官制研究 时间:2019-11-19 热度:552
    •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以《周礼》为基础研究先秦时期我国掌管射箭运动的官职设置。射箭在当时已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当时的国家掌管着王室、诸侯和乡社的礼射活动,各级学校的习射教育活动以及各种田猎中的射箭活动,同时还负责射具的制作、分发和保管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管理射箭运动的官制体系。…〖阅读全文
    • 先秦“射”“御”及其文学显现 时间:2019-11-19 热度:608
    • 本文共分五章,探讨先秦时期的射、御,现将论文内容分章简述如下:第一章探讨射、御在先秦的特殊地位。先秦时期,射、御首先是作为一种实用性技能出现的。射,《说文》云:“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御,《说文》云:“使马也”。射源自于上古时期的渔猎活动,车作为出行工具,在三代时也已出现。射和御都属于先秦时期生产生活范畴。射作为狩猎方式,自古有之。相同地,以车代步,夏代即有出现。实用技能的普适性,使得射和御出现在先秦社会的诸多方面。先前时期,对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来说,射、御都是必须要掌握,并伴之终生的技能。而且,射的象…〖阅读全文
    • 以文教化以化成天下中国西周时期礼乐教化美育工程探讨 时间:2019-11-19 热度:527
    • 富有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西周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模式,其基本精神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人进行情理兼备的礼乐教化,塑造人和谐的文化心理与完满的“君子”人格。尽管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注重以塑造情理兼备的“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应是我们的民族教育认真批判继承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阅读全文
    • 君子知乐与周代贵族的艺术修养 时间:2019-11-19 热度:553
    • …〖阅读全文
    • 六艺_中的射艺教育 时间:2019-11-19 热度:513
    • ��射艺��是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夏商时期��射艺��教育萌芽并初步发展,出现了专门教习射艺的场所及特定专职人员。西周时期国家大事��惟祀与戎��,射艺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了礼乐教化和军事训练的功能,除了礼乐教化的作用外,也在于使贵族阶级的射箭水平有所提高,以备战场上的需要,深层意义上也是为军事的需要而服务的。…〖阅读全文
      第 1/1 首页 | 上一页 | 尾页 | 转到第
    文化资讯
    版权所有©家合传统网 公益文化网
    邮 箱:win2000_xp@qq.com
    地 址:中国.广东
    备案号:粤ICP备20025557号-1
    您是第2408926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cmorton
    邮  编:518000
    官方微信号:家合传统
    重要声明:本网纯属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网,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网友们学习参考之用,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纠正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