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找回密码网上留言繁體中文 
重要通知:
  • 感谢开发区宣传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一文“二十大”引号的纠正!
  • 感谢赤坎区宣传部对《陶瓷收藏要甄别真伪》一文错别字的纠正!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篆刻印章

    篆刻用材

    【ystx97-0541】篆刻用材之印石 印章材料,有铜、石、金、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juān)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查看详情

    篆刻艺术

    【ystx97-0535】 篆(zhuàn)刻,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juān)刻(包括凿、铸)的结合,篆刻艺术不限于在印章中表达,但后来这种艺术形式却主要用于制作印章。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考古研究,8000年前河南东侧裴(péi)李岗文化就有贾湖契(qiè)刻,而3600多年的殷商时代,在龟甲上刻的“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查看详情

    发展概述

    【ystx97-0539】雕刻印章发展概述884 汉字的研究认为,远在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印附在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却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材料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zhòu)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篆刻艺术,一般认为自殷商起源至今的36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查看详情

    不同特点

    【ystx97-0540】古印之不同特点 周: [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 [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查看详情

    玺印工艺

    【ystx97-0536】 先秦的玺(xǐ),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当时有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查看详情

    篆刻章法

    【ystx97-0537】 章法的特点: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查看详情

    篆刻流派

    【ystx97-0543】 篆刻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狭义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其派别有: 皖(wǎn)派(徽派),代表人物:何震、文彭、苏宣等 歙(shè)派(歙中四子),代表人物:程邃(suì)、巴慰祖、胡唐、汪肇(zhào)龙 泗(sì)水派,代表人物:苏宣 粤派(黟(yī)山派),代表人物:黄士陵 浙派(西泠(línɡ)八家),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查看详情
    版权所有©家合传统网 公益文化网
    邮 箱:win2000_xp@qq.com
    地 址:中国.广东
    备案号:粤ICP备20025557号-1
    您是第2122339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cmorton
    邮  编:518000
    官方微信号:家合传统
    重要声明:本网纯属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网,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网友们学习参考之用,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纠正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