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找回密码网上留言繁體中文 
重要通知:
  • 感谢开发区宣传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一文“二十大”引号的纠正!
  • 感谢赤坎区宣传部对《陶瓷收藏要甄别真伪》一文错别字的纠正!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家合传统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六艺中的乐射御与体育美育 时间:2019-11-19 热度:509
    • 六艺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在夏商之时,已有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并不完善.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住置.到了周代,六艺的内容确定下来,形成了以礼为首,包含有德、智、体、美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礼同乐、射、御等体育、艺术教育内容的结合,表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美育的特点.礼的核心是维系宗法社会的根本,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它同乐、射、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实行政教合一,适应周代宗法社会的需要,为统治者培养合格人才.美育在乐、射、御中得到了具体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在造就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格境界中…〖阅读全文
    • 《礼记》中虞夏商周礼、礼例及分类考 时间:2019-11-19 热度:490
    • 《礼记》记载了宗周之前太古、有虞氏、夏后氏、殷数代礼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礼制可通过明例、太古例、非古例、古例等礼例来研究。而且,宗周之前的礼制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五个方面。…〖阅读全文
    • 《左传》嘉礼研究 时间:2019-11-19 热度:481
    •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包含着丰富的嘉礼资料,对其中的嘉礼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春秋时期嘉礼的发展情况。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前人对嘉礼的研究成果,对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概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典籍对嘉礼内容的分类及其变迁,主要运用比较内容的方法来说明各个典籍对嘉礼内容的侧重;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依据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左传》中的嘉礼分为举子礼与命名礼、冠礼、婚礼和饗燕礼等四个方面,然后分类论述;第四部分,纵观《左传》一书中出现…〖阅读全文
    • 《左传》丧葬礼研究 时间:2019-11-19 热度:492
    • 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绵延三千多年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影响着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又是以人为本的民族,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的认识成为无法回避的主题。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原始人类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把死看作与生同等重要。这一观念产生了一系列对死者所举行的活动。并逐渐规范和制度化,形成了礼的重要内容之一的丧葬礼。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墓葬。“丧葬”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典籍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材料显示,到周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礼仪制度。《周礼》将…〖阅读全文
    • 《周颂·有客》与周代宾礼 时间:2019-11-19 热度:469
    • 《诗经》是记载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文献,周代��五礼��在《诗经》中皆有反映。��授絷��是周礼中的一个重要仪节,《周颂·有客》所载��授絷��等具体送宾仪节,反映了周礼��敬��的内涵,它是周王抚有天下的伦理基础。由该篇的讨论,还可窥见《周颂》性质的一个侧面。…〖阅读全文
    • 《六艺略》命名探微 时间:2019-11-19 热度:495
    • 刘向、歆父子校书之分职,与<别录>、<七略>所分六略,除<六艺略>外,一一对应.从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旧六艺,发展为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内容的新六艺,孔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艺略>之得名,正在于对六经教化功能的强调,并体现了刘氏父子对旧王官之学的传承,以及建构郡县制帝国学术体系的努力.…〖阅读全文
    • 《仪礼》中士冠礼研究 时间:2019-11-19 热度:486
    • ��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是华夏礼仪的起点.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冠礼是作为成人所履行的首要礼仪,也是作为成人开始步入礼仪规范的第一步.冠礼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使其符合礼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冠礼也是举行或参加其他礼如昏礼、射礼、乡礼等礼的前提.本文主要通过《仪礼?士冠礼》中关于士冠礼的记叙对冠礼的具体过程加以描述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冠礼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复杂形式背后的社会意义.…〖阅读全文
    • 《五禮通考》凶禮部分校議 时间:2019-11-19 热度:466
    • 《五礼通考》是清代的礼学集大成之作,共二百六十二卷,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对上起先秦、下至明代的礼仪典章制度进行了全面详尽地叙述,为研究我国古代礼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文从《五礼通考》其中的凶礼部分出发,对校其所引的史书与经学资料,对其中的异文进行初步梳理,分析《五礼通考》的引书范围及版本情况,探究异文产生的原因;将这些异文大致分类,以见秦蕙田摘引资料的的情况;再根据异文,并与秦氏所引的资料,寻找原书,一一对校,撰写校勘记,以体现《五礼通考》的文献价值。 …〖阅读全文
    • 《五礼通考》征引《宋史·礼志》校议 时间:2019-11-19 热度:487
    • 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以��吉、嘉、宾、军、凶��之序提纲挈领,上至三代,下至元明,综述中国古代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其演变的权威之作.<五礼通考>征引典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在论述历代礼制沿革之时,征引史书礼志最多,其中<宋史·礼志>尤为频繁.笔者对<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六十所征引的<宋史·礼志>进行枝勘,分为<五礼通考>误、<宋史·礼志>误、两者皆误三部分,将可参考之处列于其下,以资讨论.…〖阅读全文
    • 春秋军礼的和平理念及其价值探讨 时间:2019-11-19 热度:424
    • ��斗而不破��是春秋军礼的最大特征,它源于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对中国后世军事战略思想、治国理政观念影响深远.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以维系利益共同体的存续为基础的.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中国传统智慧对于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现代价值.…〖阅读全文
    • 传统军礼的萌芽、演进与初步成型 时间:2019-11-19 热度:362
    • 中国古代军礼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洪荒时期,至少在黄帝时已有��命将����振旅��等仪,后历经尧舜直到夏末,此为传统军礼漫长的萌芽时期.殷商时,军礼的五个项目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大师之礼��的��告庙����谋伐����册命����迁木主����逆旅����献俘��等均见于甲骨.周承殷制,��大师礼��的部分项目(��谋伐����册命��等)及��大蒐礼��与殷代类似,它如��告庙��有��类祭��、��振旅��有��丧迎��皆其所异.要之,周代军礼的各种仪式渐趋成熟,每个项目基本都配有一套完整的仪注,传…〖阅读全文
    • 社会礼仪:握手礼节 时间:2019-4-7 热度:600
    •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以表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关系…〖阅读全文
    • 生活礼仪 时间:2019-4-7 热度:561
    •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阅读全文
    • 政治礼仪 时间:2019-4-7 热度:504
    •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阅读全文
    • 中国礼仪的发展 时间:2020-4-20 热度:802
    • 前言: 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治国之法。荀子说礼有有“三本”即“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礼仪之邦: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阅读全文
      第 1/1 首页 | 下一页 | 尾页 | 转到第
    文化资讯
    版权所有©家合传统网 公益文化网
    邮 箱:win2000_xp@qq.com
    地 址:中国.广东
    备案号:粤ICP备20025557号-1
    您是第2122782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cmorton
    邮  编:518000
    官方微信号:家合传统
    重要声明:本网纯属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网,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网友们学习参考之用,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纠正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