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找回密码网上留言繁體中文 
重要通知:
  • 感谢开发区宣传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一文“二十大”引号的纠正!
  • 感谢赤坎区宣传部对《陶瓷收藏要甄别真伪》一文错别字的纠正!
  • 感谢中宣部对文中的“中国音乐”纠正为“中华音乐”!中华音乐指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 中国核心期刊目录(2021)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非物遗产 → 云南省
    家合传统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傣族泼水节 时间:2020-8-24 热度:839
    •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勘比迈”,意即傣历新年,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村落,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泼水节有很多民间故事,较普遍的来历传说是为了纪念七位心地善良的仙女,她们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将父亲——凶神捧玛点搭拉乍杀死。凶神头颅落地时在人间燃起大火,为免除人类的灾难,七位姑娘轮流抱着头颅直到它腐烂,在轮换之时泼水去污臭。傣家为纪念她们的壮举,便在新年来临之际泼水相庆,表示祝福。赛龙舟、放高升、放火飞灯等亦有相应的传说故事。 泼水节第一天,傣语称作“宛墨”,类似…〖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楚雄彝族火把节 时间:2020-8-24 热度:784
    • 彝族火把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庆典,流传于楚雄州各县市的彝族村寨。 火把节又称“过大年”,起源于星回节,历史悠久。史料中记载了“夷妇阿南”之说、“诸葛亮南征,父老举燎相迎”之说、“皮罗阁统一六诏,火烧松明楼”等有关火把节起源的不同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如民间传说《喜鹊姑娘》。 火把节节期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节日期间,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邪除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景颇语“目瑙纵歌” 时间:2020-8-24 热度:1062
    • 景颇语“目瑙纵歌”意为“欢聚歌舞”,起源于古老的宗教活动,是景颇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等县的景颇族聚居区。 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跳目瑙纵歌舞,举办前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称为“目瑙示栋”,用来祭祀太阳神和指示舞蹈线路。传统的目瑙纵歌有苏目瑙(招财庆丰收)、巴当目瑙(庆祝胜利)、定栓目瑙(庆贺新居落成)、德如目瑙(出征誓师)、亭热土目瑙(选址奠基)、瑙赛目瑙(娱乐性活动)、肯然目瑙(结婚嫁娶)、亭然目瑙(结拜交友)、克龙目瑙(欢迎宾客)、宫然目瑙(分别离异)和朱目瑙(丧葬祭…〖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独龙族卡雀哇节 时间:2020-8-24 热度:698
    • 独龙族卡雀哇节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村寨。 卡雀哇节是独龙族一年中唯一的节庆活动。独龙族信仰居于天上的神祇“格孟”和“拉”,认为他们能保佑人们长寿,不被疾病夺去生命,不被滚石压死,不被树木砸死。所以,独龙族人每年都举行一次祭祀“格孟”和“拉”的“卡雀哇”节庆仪式,即祭天过年节。 卡雀哇节没有统一固定的时间,但一般都安排在独龙族传统历法的“投提龙”和“得日干龙”之间,即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之间举行,节期3-9天。节庆内容包括木刻传信、跳锅庄、射击猎物模型、火塘烧松叶求吉…〖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怒族仙女节 时间:2020-8-24 热度:776
    •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 仙女节主要是纪念传说中聪明能干的仙女阿茸姑娘。传说阿茸姑娘住在吉木得村,她发明了让当地怒族可以横渡怒江的竹篾溜索,还从高黎贡山为大家引来甘甜的山泉。为了逃避头人的逼婚,她藏身山洞,变成一尊石像。传说她死那天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因此,从她死后第二年开始,怒族人都在这一天为她举行祭拜活动。据《征集草蒲桶沿边志》第四“舆地”记载,丙中洛“达拉后山顶上,有一石洞俗名仙人洞,方围七八十丈,深幽无底,洞内积有土燕窝,质白力厚,采取不易。每年…〖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傈僳族刀杆节 时间:2020-8-24 热度:815
    • 傈僳族刀杆节是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延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与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很快驱逐了入侵者。后来王骥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王骥的丰功伟绩,祈祷和祭奠为保卫边疆英勇献身的勇士们的灵魂,傈僳族人民就举行“上刀山、下火海”活动,并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刀杆节”。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的主要习俗表演活动,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以及攀藤负葛的艰苦精神和技能。用松树做刀杆,以铁制长刀做刀梯,用皱纸做花,花棒用竹片制成。“上刀山,…〖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大理白族绕三灵 时间:2020-8-24 热度:762
    • 大理白族绕三灵,白语称为“观上览”(直译为“逛山林”),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地区的白族村寨,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民间重大的风俗性文化节日之一,起源于南诏,最初是白族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三灵”是指洱海西岸三个神灵象征,是白族本主崇拜的几位重要本主和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神祇,供奉它们的庙宇分别称为“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大理庆洞村段宗榜本主庙)和“仙都”(河矣城村段赤诚的洱河神祠)。绕三灵来历有不同传说,较为普遍的一说是大理七十一村村民代表“本主”来朝拜“神都”的中央本主…〖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苗族服饰制作工艺 时间:2020-8-24 热度:857
    • 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流传于保山市昌宁县耉街乡打平、土皮太村等苗族村寨。 打平、土皮太的苗族服饰原料一般采用自植、自纺、自染的火麻土布。苗族妇女种出火麻后,把剥出的麻丝用手摇机纺成线,在土布机上织成布,然后依据各自的喜好和想象,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缝绣各种图案。 制作服饰是苗族女子一生中的大事,每个苗族女子到了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和刺绣,从小就练就了一双挑花绣朵的巧手。待嫁的姑娘要自己精心刺绣一套新婚礼服,这套礼服在结婚时要穿戴,婚后则妥善保存至去世时用作寿衣。可以说,苗族服饰也是苗族婚丧文化的一种表现符号。苗族女…〖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傣族制陶 时间:2020-8-24 热度:700
    •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艺。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锤、小簸箕等组成,原料是各地盛产的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凉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锅、罐、甑、壶等,其中以土锅最有名。用传统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锅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则清凉爽口,煎药能保持最佳药性,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傣族土陶均由妇女制作,为了技艺不外…〖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白族扎染工艺 时间:2020-8-24 热度:601
    •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大理市周城镇、喜洲镇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大理外贸出口产品的主要种类之一。 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极…〖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4 热度:659
    • 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历史悠久。苗族民间有多种关于芦笙的传说故事。每逢年节和农闲之时,苗族同胞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芦笙舞会,抒发内心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芦笙制作材料选用苦竹、桦槁树皮、杉木和铜片,主要工具为各种大小不同的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取材、晾干、制作簧片、发音管装配等几个环节。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笙斗,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时间:2020-8-24 热度:752
    • 阿昌刀制作工艺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 阿昌刀也称户撒刀,因出自户撒乡而得名,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萨刀、宁夏裕固族的保安刀并称为全国三大民族刀具。阿昌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以来更吸收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户撒刀工艺。《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二载:“户撒、腊撒两长官司、地所制之刀,铁质最为精炼,与木邦刀无二。”户撒刀生产工具主要有炉盘、锤、钳、铲、砧、风箱、锋钢刮刀、木质冷却槽等。制作过程包括下料、制胚、打制刀样、修磨初加工、修饰刀叶、淬火、打磨抛光、制作刀…〖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 时间:2020-8-24 热度:561
    • 纳西族东巴造纸的制作工艺较为独特,主要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 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为东巴文化的圣地,白地纸是东巴写经中最重要的用纸,在滇西北久负盛名。 东巴造纸采用当地独有的一种植物“阿当达”,即瑞香科丽江荛花为主要原料。造纸过程一般包括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环节,工具主要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纳西族东巴造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内地造纸法与印巴次大陆造…〖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傣族手工造纸技 时间:2020-8-24 热度:619
    •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门工艺。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芒石寨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村是其流传地区之一。 临沧一年四季均可造纸,平均一个造纸者每天可做300张纸。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皮(楮皮),傣语为“埋沙”。芒石寨和芒团村均不种构树,原料需从附近村寨收购。剥构皮讲究时令,民间有“七竹八木”之说。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共有5步流程11道工序,包括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等。造纸工具简单,除一口…〖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纳西族东巴画 时间:2020-8-24 热度:682
    • 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纳西族聚居区也有分布。 东巴画主要以木片、东巴纸、麻布等为材料,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廓,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料,色彩绚丽,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绘画主题以纳西族民间信奉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以及动植物等为主。绘法以线条为主,色彩多用原色,以写意为主,许多绘图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法特征。东巴画形式多样,主要有经卷画、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等。 经卷画包括东巴图画文字、封面装帧画、经书扉页画和题图。东…〖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傣族剪纸 时间:2020-8-24 热度:660
    • 剪纸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傣族剪纸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 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其内容多与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也有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对象,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郁。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傣族章哈 时间:2020-8-24 热度:545
    • 章哈,又译作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指傣族歌手演唱传统曲调的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的江城、孟连、景谷等县傣族和部分布朗族村寨。 章哈是傣族民间最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歌唱范围非常广泛,每逢傣历新年、关门节、开门节、祭寨神、赕佛、贺新房、婚嫁、孩子满月等多种场合,都要请章哈演唱。演唱时,章哈双腿盘坐,手持扇子遮脸,等伴奏的傣族单簧吹管乐器“筚”吹响前奏后,就亮开嗓子唱起来。无表演动作,完全靠歌声感染听众或击败赛歌对手。主要有独唱、对唱和…〖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玉溪花灯 时间:2020-8-24 热度:698
    • 玉溪花灯是云南花灯中最有影响的地域性支派之一,主要流传于今玉溪市红塔区。 玉溪花灯按形成时间分为“老灯”和“新灯”。“老灯”是明清以来逐步形成的传统花灯,源于民间“社火”中的小调演唱、歌舞表演,清末发展为包含小曲、花灯歌舞、花灯小戏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民间艺术。辛亥革命后,受云南大型剧种滇剧影响,部分玉溪花灯艺人向其他剧种学习,吸收民间唱本及其他剧种剧目,编演剧目,使花灯向戏剧化发展,此种花灯被称为“新灯”。此后,“新灯”在昆明获得进一步发展,1937年随着“农民救亡灯剧团”的演出迅速流播全省,以“抗战花灯”写下云南…〖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傣剧 时间:2020-8-24 热度:652
    • 傣剧是云南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市县及保山市部分地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奘房佛经讲唱形式,后吸收滇剧等技艺逐步形成。 傣剧传统剧目主要源自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或佛经故事,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等,另一类是翻译移植的汉族剧目,如《庄子试妻》、《甘露寺》、《杨门女将》等。傣剧唱腔民族音乐风格浓郁,经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在男腔中逐步形成老生腔、小生腔和草王腔等不同行当的演唱特…〖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藏族锅庄舞 时间:2020-8-24 热度:697
    • 迪庆藏族锅庄舞,藏语称为“果卓”,意为“圆圈舞”,广泛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民间,是藏民喜爱的民间自娱性舞蹈。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小中甸镇最具代表性。德钦奔子栏锅庄曲调分“吆”(长调)、“卓金”(唱调缓慢、舞蹈动作轻逸缓慢)、“霞卓”(无唱腔的踢踏舞蹈)和“卓草”(节奏稍快、唱词丰富)四个部分。在待客时有“祝福锅庄”、“迎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和“祈福锅庄”,这种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待客礼仪程序,在全国其他藏区未曾看见。香…〖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佤族木鼓舞 时间:2020-8-24 热度:583
    • 沧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舞场。现沧源县有大、中、小型木鼓700多只,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的人很多。佤族各村寨都有一批艺人了解木鼓舞祭祀全过程并能演唱佤族拉木鼓调,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和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艺人。岩帅镇建设村陈改保家族据说已有28代木鼓舞传人。 佤族木鼓舞历史悠久,传说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它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壮族彝族铜鼓舞 时间:2020-8-24 热度:618
    • 铜鼓舞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蹈种类之一。它广泛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族、彝族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及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铜鼓很早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及娱人娱神的乐器等多用途器具。广南县出土的铜鼓中,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铜鼓舞始于文山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壮族则…〖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傣族孔雀舞 时间:2020-8-24 热度:867
    •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耿马、孟连、景谷、沧源等州县傣族聚居区,其中以瑞丽市的孔雀舞最有代表性。 傣族把孔雀舞称为“嘎洛勇”。在傣族心目中,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和幸福的“圣鸟”。孔雀舞是傣族最喜欢的民间舞蹈,在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铓锣,敲起象脚鼓,跳起舞姿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不断,呈现出一派喜庆和团结的景象。 孔雀舞以象脚鼓、铓、镲伴奏,在大型表…〖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 时间:2020-8-24 热度:602
    • 维西叶枝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传统歌舞。历史上维西傈僳族因交通闭塞,少与外地往来,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的生产状态。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与维西傈僳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阿尺木刮”(山羊的歌舞)是维西傈僳族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反映。 “阿尺木刮”以集体性歌舞为主,不受场地限制,在广场、院坝、街头、牧场、草坪、田坝都可以跳。绝大多数是边唱边舞,没有乐器伴奏,自始至终踏歌起舞,由领唱、帮腔和伴唱合成,…〖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彝族葫芦笙舞 时间:2020-8-24 热度:556
    • 西畴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竜村。曼竜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5.7%。 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以“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保留着古代葫芦笙舞的韵律。 彝族花倮人喜跳葫芦笙舞源于一个民间古老传说:相传,古代一场旱灾造成庄稼颗粒无收,花倮人面临饥荒。绝望中,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献出积蓄多年的苦荞,挽救了大家的生命。为感谢救命的荞子,人们跳起了葫芦笙舞,从此,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跳葫芦笙舞作为纪念。这就是“荞菜节”的来历。荞菜节是葫芦笙舞最主…〖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彝族烟盒舞 时间:2020-8-24 热度:501
    •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的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已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坝区风格主要突出正弦部分,以三步弦为基础,技巧动作皆由三步弦派生,且大多是动物习性的模仿表演,技巧成分较大,多为二人对跳。山区风格主要突出杂弦部分,是情绪性的唱跳,气氛热烈,体现愉悦、欢乐和团结。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舞蹈过程伴以烟盒和四弦等乐器弹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通过头、脚…〖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傈僳族民歌 时间:2020-8-24 热度:592
    •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用本民族的乐器——“其奔”伴奏歌唱,边唱边跳,所唱之调称“其奔木刮”。因其使用的伴奏乐器类似汉族的小三弦,因此也有称为三弦调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其奔木刮主要流传于泸水县。 其奔木刮的内容十分丰富,大都为傈僳人生活、生产劳动、狩猎、爱情、婚嫁、民风民俗以及描写动物的题材。歌词生动诙谐,曲调轻快活泼,极富舞蹈律动。“木刮”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亦被称为史诗。一般由老年人或中年人演唱,主要内容是天、地、人、事物和景色。许多傈僳族口传长诗都通过“木刮”形式来进行演唱。吟唱不受时间地点约束;…〖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 时间:2020-8-24 热度:632
    • 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 “栽秧山歌”哈尼语为“吾处阿茨”,是哈尼族传统山歌“阿哧”的一个代表作品。栽秧山歌内容丰富,包括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类别,大都与生产劳动,特别是梯田水稻栽秧直接相关,从栽秧开始一直可以唱到谷子发黄的丰收时节,即从农历一月唱到农历“十月年”。 栽秧山歌的演唱以栽秧时节最为普遍和热闹,有的地方有专门的歌手在梯田间现场演唱助兴,更多的则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普春村凡16岁以上的女子都会唱。演唱形式一为…〖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彝族海菜腔 时间:2020-8-24 热度:576
    •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特有的民歌品种,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落。 海菜腔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与其他3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为“四大腔”,彝族均自称曲子。海菜腔历史悠久,清代地方志中,有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描述。民间至今流传着一些与海菜腔有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如传统的异龙湖“二月初十赛歌会”上,要“跳弦”(烟盒舞)和进行“唱曲子”(海菜腔)比赛等。 海菜腔通常由一至二人领唱,众人(三人以上)帮腔,一般是男女对唱。其演唱形式包含了领唱、对唱、合唱、说唱等。曲…〖阅读全文
    • 云南国家级非遗-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 时间:2020-8-24 热度:597
    •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主要形式流传至今。 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是阿昌族心目中的神话人物,不仅是人类的始祖、开天辟地的大神、补天治水的巨匠、杀妖降魔和保护众生的英雄,更是最受崇拜的至尊善神和护佑所有寻常人家的大家神,同时也是阿昌族祭祀活动的主掌之神。史诗中的魔王腊訇则是最大的恶神。 《遮帕麻和遮咪麻》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创造人类,补天治水、智斗邪魔腊訇和重整天地的故事。史诗情节生动感人,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清新。其中,天…〖阅读全文
      第 1/2 首页 | 下一页 | 尾页 | 转到第
    版权所有©家合传统网 公益文化网
    邮 箱:win2000_xp@qq.com
    地 址:中国.广东
    备案号:粤ICP备20025557号-1
    您是第2408912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cmorton
    邮  编:518000
    官方微信号:家合传统
    重要声明:本网纯属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网,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网友们学习参考之用,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纠正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