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0-4-18 热度:1130
-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朱熹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阅读全文〗
- 朱熹三纲五常与时代背景 时间:2020-4-18 热度:1408
-
- 所谓三纲,即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究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君为臣纲”是三纲之首,以忠恕为核心。忠乃臣下对君上的绝对忠诚与服从,恕为君上对臣下的包容与仁爱。“父为子纲”则是基础,孝父母,悌手足。“夫为妻纲”也是十分重要,宣扬节烈,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三纲讲求的其实是对社会身份的严格划分,每个人要恪守本分,即便是君、父、夫,也不是任意妄为的,他们必须遵守自己的规范,作出表率,才能得到臣、子、妻的服从。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信。仁为核心,是内在的道德情操,表现出来就是爱,是恻隐,当然,儒家的爱是…〖阅读全文〗
-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时间:2019-11-15 热度:670
-
-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朱熹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阅读全文〗
- 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时间:2019-11-15 热度:753
-
- 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其意义在于吸收朱子学研究成果,全面把握朱熹思想,并进而对宋代理学发展史做出描述与评价。朱熹理学思想过程大体可分为心性论、宇宙论与道统论三个大的阶段,这三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青年朱熹深受内圣外王时代精神的濡染,以“成圣”的修养功夫进路探索为思想焦点。朱熹的理学思想启蒙于乃父朱松,成长于刘氏私塾学习期间。受南宋理学内倾化思潮影响,朱熹在探索成圣进路中经历了以释老解儒的迂回之路,但其人生观与思想目标仍立定于儒学思想营垒之中。“成圣”的立志追求与经典研读的理性方法,形成了青年朱熹…〖阅读全文〗
- 周敦颐与北宋理学之形成 时间:2019-11-15 热度:729
-
- 周敦颐其人其学,与北宋理学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以“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的古文家和经学家,在倡导文风革新、经学转变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儒学的新义理、新思想尚未充分建立起来,自中唐延续到宋初的儒学复兴运动还没有完成它最后的目标。“北宋五子”的出现代表了理学的初步形成,这是儒学复兴运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此后的宋明理学便进入了自先秦儒学之后的儒学第二期发展阶段。在“北宋五子”中,周敦颐列为首位,这在历史上素有争议。实际上朱熹的理学“道统论”并非历史性的系谱,而是主要从哲学观点出发演绎成一个“哲学系统”,北宋理学在“荆公新学…〖阅读全文〗
- 关于朱熹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 时间:2019-11-15 热度:730
-
-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朱熹,他的各种理学思想,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等理论,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理学思想的根本特点是将儒家社会、民族和伦理道德与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完整的概念以及系统化的哲学体系,并使其心性化、逻辑化、抽象化与真理化。这便使得理学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政治在宋明两代走向民主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是中国与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深刻之处在于,他把孔孟之道置于正宗,与此同时又将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张载、…〖阅读全文〗
- 儒学大师朱熹的心理学思想述略 时间:2019-11-15 热度:691
-
- 朱熹生长在南宋,经历过隋朝、唐朝等朝代的更替,已经属于大一统的国家,从东汉确立的儒家思想的统治根基也变得更加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和佛教与儒家思想有分歧,也有相互支持的观点。唯物主义理论和哲学家的涌现,致使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走到“一条战线”上,因为这三个“教派”都信奉唯心主义理论,但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现与新兴事物不断碰撞,因此三个“教派”的唯心主义理论与唯物主义哲学一直在争论之中。随着宋朝的发展,这个封建社会开始从高潮走向没落,国家的统治者在进行一定的镇压的同时,必须要通过盛行的思想来统治人们的“脑”,理…〖阅读全文〗
- 理学与宋代服饰文化关系的探究 时间:2019-11-15 热度:603
-
- 宋代服饰史的论著中,多会提到理学占据的统领地位,理学思想对朴素、礼制的要求以及理学家们的道德训话,仿佛通通体现在服饰上,宋代服饰被举起了保守,质朴的大旗。宋代冕(miǎn)服体制沿袭旧制追溯周礼,与理学家们振兴儒学,恢复孔孟道统的追求进行联系,宋代服饰简约且不为人先的拘谨感,限制人的感情外露,节制个人的欲望,都与理学思想挂靠。理学的种种思想,好像都以实体的服饰代言。而这种思朝与流行,在各个朝代都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阅读全文〗
- 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对理学思想谱系的一种逆向把握 时间:2019-11-15 热度:564
-
- 《尚书》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标志着中国文化知行观的初始形成。此后,《左传》中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到了孔子,又提出了“知及之,仁能守之”的期望。这说明,所谓知行观的问题,一方面表明“知”与“行”并不完全一致。知属于主观而行则属于客观,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将二者的一致或统一作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以表明其主客观世界的一致或统一。所以到了荀子,就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作为人生为“学”的最高指向。实际上,作为人生之“学”,正像荀子在《劝学》中所提出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