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找回密码网上留言繁體中文 
重要通知:
  • 感谢开发区宣传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一文“二十大”引号的纠正!
  • 感谢赤坎区宣传部对《陶瓷收藏要甄别真伪》一文错别字的纠正!
  • 感谢中宣部对文中的“中国音乐”纠正为“中华音乐”!中华音乐指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 中国核心期刊目录(2021)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非物遗产 → 广东省
    家合传统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东音乐 时间:2020-8-23 热度:429
    •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生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月》、《娱乐升平》、《赛龙夺锦》等。其乐队有多种组合,最典型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五架头”(又称“硬弓组合”…〖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岭南派古琴艺术 时间:2020-8-23 热度:421
    • 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器乐的古琴艺术,在神州大地上的千百年流传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分布在岭南首府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岭南派古琴艺术即为其中之一。 早在秦代,中原琴艺已传入岭南,至汉代逐渐在广州兴起,此后就出现了南北朝时期的侯安都,五代十国时期的陈用拙,明代的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一批有名的琴人。清代道光年间,以黄景星为代表的岭南琴派开始形成且声名渐显,随后云志高、何洛书、郑健侯等众多有影响的琴人相继而出,现当代代表人物则有杨新伦、谢导秀等。 岭南琴派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其中有被誉为岭南四…〖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 时间:2020-8-23 热度:478
    •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象牙雕刻 时间:2020-8-23 热度:436
    • 广州早至先秦就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此后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贸易的主要港口,便捷的交通及发达的贸易为牙雕原材料及工艺品的进出口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广州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象牙的精雕细刻和存放。 广州牙雕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已有发展,在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文物就有象牙制品。至宋代,广州牙雕开始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被称为南派牙雕。据《格古要论》载,宋代广州就已出现了3层象牙套球作品,到清末象牙球已达到25层。广州牙雕在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忠信花灯 时间:2020-8-23 热度:451
    • 河源市连平县传统赏灯习俗中的忠信花灯,已有200多年历史,清雍正年间的《连平州志》即有“上元喜簇花灯”之记载,民间尚存有清代的花灯纹样印版,现分布于忠信、油溪、高莞等6个乡镇。 忠信花灯以竻竹、苗竹和红、绿、白等彩纸为主要材料,以扎、钻、刻、剪、印、画、糊、裱等手工技艺制作而成,分缭丝灯和参灯两大类,以缭丝灯为代表。缭丝灯高五尺,宽三尺,为八角柱式造型。结构有内外两层,外层有角柱和古楼式环形回廊,为花纹的主要装饰区;内层分八面,有矩形和方形花格,为图案主要装饰区,内核还置有带旋转风车的走马灯。从灯盖、灯身到灯裙…〖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东剪纸 时间:2020-8-23 热度:461
    •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粤绣 时间:2020-8-23 热度:392
    • 广绣是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民间刺绣的统称。广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人苏颚的《杜阳杂编》中便有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至宋代广绣工艺日臻成熟。清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刺绣等工艺。民国初年,广绣业出现了专业分工,名师辈出。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不仅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加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灰塑 时间:2020-8-23 热度:512
    • 广州灰塑,民间又称为灰批,是岭南一种较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及周边的增城、从化等地。据零星的古籍记述,灰塑工艺在唐僖宗中和4年(884年)就已存在。而在岭南,始建于南宋庆元3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也已见灰塑龙船脊装饰。明清两代广州灰塑最盛,尤在宗祠、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色彩鲜丽的各式灰塑装饰随处可见。 广州灰塑特别注重适应岭南潮湿、炎热及多雷雨、台风侵袭的自然环境,故从材料到塑件的制作,形成了一套特殊而复杂的工艺。其以耐酸、耐碱、耐高温的石灰为主要原料,配以干稻草、玉扣纸、红糖、糯米…〖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州玉雕 时间:2020-8-22 热度:463
    • 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市内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完整玉环及残玉环,距今约4000多年。西村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大玉璧、玉印、玉带钩,已有漆玉镶嵌的精湛技艺。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千余件套文物中,就有雕刻精致的玉器200余件,其中圆雕角形玉杯和两个玉人座件,为汉代玉器中少见的珍品,特别是由数以千计的精雕玉片穿织而成的丝缕玉衣,工艺妙绝,是我国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完整的一套西汉丝缕玉衣。馆藏唐代白玉凤首觽、宋代玉狮,雕刻工艺已达上乘。明清时期能工巧匠集于广州,民间玉器工艺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走向鼎盛,玉雕业户达…〖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州榄雕 时间:2020-8-22 热度:439
    • 广州榄雕属我国传统微型雕刻核雕中的一个品种,主要分布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及所辖增城市新塘镇。明代已有寺院僧人把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清代是广州榄雕发展的鼎盛期,雕刻名家辈出,作品成为珍贵贡品,工艺之高超精湛,至今未能企及。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榄雕从此日趋萎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逐渐恢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更呈现欣欣向荣景象,仅新塘艺雕厂的榄雕成品,年产量最高曾达到七万多件。 广州榄雕以盛产于增城大而坚硬、质地紧密、不易开裂的乌榄核为原料,制作工艺包括勾样、锉坯、雕刻、刮滑、安木座(…〖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东木偶戏 时间:2020-8-22 热度:425
    • 广东木偶戏又称“岭南木偶戏”。元代时,浙、闽两地木偶戏艺人随南宋朝廷南渡,将这一表演艺术传入广东,自粤西地区传承、发展并传播到全省。清末民初,广东木偶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广东木偶戏以其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其通过富有岭南特色的木偶制作技巧和木偶操纵技艺,结合独特的演唱和舞美设计,演绎岭南传统民间传说,传统木偶剧目有《芙蓉仙子》、《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张羽煮海》等。 广东木偶戏的木偶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有杖头木偶、布头木偶、提线木偶3大类,主要以传统地方戏剧的行当为蓝…〖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彩瓷烧制技艺 时间:2020-8-22 热度:551
    • 广州彩瓷又称织金彩瓷,简称广彩,其烧制技艺始于清康熙中晚期应用于没釉白瓷胎上的珐琅彩,雍正时已初具风貌,乾嘉年间趋于成熟,此后至清末更显繁盛。广彩初露峥嵘,就成为清宫贡品,现北京故宫仍藏有乾隆时的作品《品碗》、《凸珠琵琶瓶》。清中叶以后,因融入了西洋工艺,广彩尤受西方青睐,皇室显贵纷纷来样定货,一跃而与青花、五彩并列我国三大外销名瓷,远销欧、美、亚三大洲100多个国家,当时法国及奥地利皇室订制的甲胄纹样彩瓷和纹章瓷餐盘,现国外尚存。清末民初,一批岭南画派大师名家参与广彩研制,引入国画技法,大大丰富了广彩的技艺和特…〖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凉茶 时间:2020-8-22 热度:510
    •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人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知道,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它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引用,既无剂量限制,也无需医生指导。 306年,东晋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促使他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2 热度:488
    •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广州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距今300多年前的明末崇祯宫廷中,已有广式家具铁梨翘头案,清代广式家具更成为宫廷家具的主要来源,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尚藏有清紫檀点翠嵌牙人物插屏。清中叶以后,随着广州对外通商贸易频繁和中西文化交往增多,广式家具也进入鼎盛时期,并广泛吸收了欧洲洛可可艺术和巴罗克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其产品盛行港澳,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洲多个国家。上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广州被日军侵占,广式家具萧条中落,抗战胜利后又逐渐复苏发展,传承延续至今,现分布于广州市内各区及周边地区,尤多集中于荔…〖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波罗诞 时间:2020-8-22 热度:546
    • 波罗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民俗活动,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是民间为纪念南海神的生日而设立的庙会,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 波罗诞起源于何时,于今已难考证,但其盛况却可以在南宋人刘克庄的《即事》诗其一、其二中窥见端倪:“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东庙小儿队,南风大贾舟。不知今广市,何似古扬州。”明代之后,南海神庙一带无论是环境,还是功能,都出现重大变迁。随着扶胥港商贸的衰落,尽管统治者仍然重视在南海神庙举行祭海仪式,但其功能却更多地演化为…〖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天河乞巧习俗 时间:2020-8-22 热度:502
    • 广州人称乞巧节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起于汉代。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辑录了清末民初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详细记载了关于乞巧会“摆巧”的情形。广州还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六甫等专卖女子品物的乞巧街市。当前,乞巧风俗在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等地较为兴盛,其中天河珠村是目前广州乞巧活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村落。 广州传统的“摆七娘”活动分为“摆大七娘”和“摆小七娘”两种形式。“摆小七娘…〖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2 热度:542
    • 保滋堂最早由潘务庵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广州双门底开办,兼营诊病与制售成药,他根据民间治疗小儿惊风痰涎的验方自行研制出保婴丹,一时行销于世。其后,保滋堂先后在佛山、潮州、梧州等地开设分店,其保婴丹也随之销往各地,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保婴丹远销东南亚及秘鲁、古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保滋堂保婴丹针对风、寒、暑、湿、火、燥六淫之气变化无常,致使小儿患急惊风来不及抢救等情况精心研制而成,对治疗小儿惊跳痰鸣、气促腹痛、夜啼身热、咳嗽气喘、牙关紧闭、呕吐泄泻等疗效显著。保滋堂保婴丹虽以“丹”为名,实际上却是…〖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时间:2020-8-22 热度:539
    • 设于广州市的陈李济药厂,是我国南方传统中医药的重要代表,素有“广药”之称。明万历年间由陈体全、李升佐合伙始建,并依“同心济世,长发其祥”的约定,加上各自的姓氏,将所设中草药店店号定名为“陈李济”,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晚清同治皇帝因陈李济医药的奇效,特赐“杏和堂”封号,民国初年成为注册商标并沿用至今,故又有“杏和堂陈李济”之称。陈李济从清末民初的前店后厂小规模生产,因声誉日隆,至20世纪40年代末,曾先后于佛山、香港、上海、澳门、新加坡、台湾开设分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扩大为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进入了新…〖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 时间:2020-8-22 热度:589
    • 广州潘高寿药厂,最早为潘百世、潘应世兄弟于清光绪16年(1890年)在高第街创设的“潘高寿长春洞药店”,后一直由家族传承,已有100余年历史。上世纪30年代研制了止咳化痰新药,并定名“潘高寿川贝枇杷露”,此后即树起潘高寿药行招牌,以专营枇杷露而迅速驰名,先后在韶关、香港、澳门、新加坡设厂扩大经营。50年代组成公私合营潘高寿联合制药厂,90年代初则转制为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至今。 潘高寿地处我国南方的通商贸易都会广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激烈的商业竞争,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传统中药文化。潘高寿针对岭南炎热多雨,冬春…〖阅读全文
      第 5/5 首页 | 上一页 | 尾页 | 转到第
    版权所有©家合传统网 公益文化网
    邮 箱:win2000_xp@qq.com
    地 址:中国.广东
    备案号:粤ICP备20025557号-1
    您是第2408745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cmorton
    邮  编:518000
    官方微信号:家合传统
    重要声明:本网纯属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网,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网友们学习参考之用,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纠正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