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找回密码网上留言繁體中文 
重要通知:
  • 感谢开发区宣传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一文“二十大”引号的纠正!
  • 感谢赤坎区宣传部对《陶瓷收藏要甄别真伪》一文错别字的纠正!
  • 感谢中宣部对文中的“中国音乐”纠正为“中华音乐”!中华音乐指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 中国核心期刊目录(2021)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非物遗产 → 广东省
    家合传统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湛江省级非遗-姑娘歌 时间:2020-8-23 热度:434
    • 姑娘歌市流传于雷州半岛一带的民间音乐,是由雷州歌的对歌派生的一种特殊演唱形式。其主要依附于当地各村社民间的年例习俗,著名歌手常被邀请对歌酬神,于是三五成群,组成半职业化班子专事对歌,因表演以女歌手为主,故民间便称之为“姑娘歌”。姑娘歌约产生于明代晚期,至清雍正年间已甚为盛行,现主要分布于雷州、遂溪、徐闻等市、县及周边的廉江、电白、吴川与湛江市郊区一带。 姑娘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褒忠说孝,贬叛斥逆,讲仁义,抨奸诈,颂贞孝,抑淫乱等充满劝世教化的题材内容,又有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社会、人情哲理、风俗习惯、文化知…〖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吴川泥塑 时间:2020-8-23 热度:379
    • 吴川泥塑分布于吴川市梅菉城区及市辖多个乡镇。相传唐末宋初由迁移至此的佛山廖岭居民,把石湾陶艺传入后衍变而来。当地又流传明朝初年,乡民不满皇帝派官吏四出选美,便于闹元宵时捏制泥塑,把皇帝、皇后形象塑成鬼一般丑陋,并称为送“泥鬼”。吴川泥塑俗称泥鬼,塑制、展示、观赏泥塑成为当地闹元宵一项盛大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据说皆源自这一民间故事。 吴川泥塑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经搭制支架、上泥、塑形、细部精刻、整体修整、敷粉着色而成。着色以平涂为主,开面画眉多采用年画手法,色彩缤纷,光艳夺目。吴川泥塑以人物造型为主,躯体…〖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麒麟村爬刀梯 时间:2020-8-23 热度:429
    • 爬刀梯又称上刀山,是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传统民俗节日“年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驱邪消灾,祈福平安。麒麟村爬刀梯源于当地敬奉的张兴武将军的传说,相传张兴武曾在淮南术山习练过刀山、火山和棘山的“三山功”,后他率兵攻打罗汉城鬼门关,以36名中将赤手光脚搭成人梯,108名小将手持钢刀攀越人梯入城,斩除妖魔,保护百姓安居乐业。此后,麒麟村民将36人搭建的人梯转化为36把的刀梯,并发展出爬刀梯这一独特民俗活动。 爬刀梯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的年例中进行,刀梯即在平地上竖起高18米的对称木梯,36把锋利闪亮的钢…〖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雷州音乐 时间:2020-8-23 热度:463
    • 雷州音乐产生于雷州半岛一带,宋、明以来中原移民南下,雷州半岛民间音乐艺术受中原文化影响,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形式,于明清时期形成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至清末民初盛行一时。1960年,经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并正式命名为“雷州音乐”。 乐种丰富是雷州音乐的一大特征,其包括民间吹打乐、小牌、雷剧音乐、古代雅乐,雷州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等多种形式与内容,在长期流传发展过程中,各个乐种之间相互影响、吸收、交融,又各具特色。 民间吹打乐、小牌是雷州音乐的主要部分,其曲调节奏规整明快、主音突出、调式鲜明。调式以商调式、羽调式…〖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沈塘人龙舞 时间:2020-8-23 热度:455
    • 沈塘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的娱乐性舞蹈艺术,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在沈塘圩始创。初为当地群众即兴性的娱乐舞蹈,后演变为中秋节月圆之夜狂欢的传统节目。明清时期,人龙舞曾盛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现主要流传于雷州市沈塘镇沈塘圩。 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与其他龙舞不同,龙首、龙身、龙尾都用人体架接组合而成,故名“人龙舞”。人龙舞的“龙头”由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担当,胸前用红绸带抱绑一小男孩为“龙舌”,肩上坐一男孩,双手各执一束香火置于两旁为“龙眼”。“龙尾”则由一名腰力较好的男孩倒背在最后一名龙脚身后,小孩双脚叉开,双…〖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文章湾村簕古龙 时间:2020-8-23 热度:462
    • 文章湾村簕古龙始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今约300多年,是湛江赤坎文章湾村祖传特有的传统舞龙艺术,并特定在农历正月十九的庆元宵天后圣母祭祀活动表演。 文章湾村簕古龙最大的特点是其道具龙制作上独具一格,有别于其他龙舞种类。文章湾村簕古龙的制作用料皆为当地的原生态植物,以本地野生植物簕古的叶和果为主,还有菠萝、柚子皮、橙子、榴莲皮、榕树气根、剑麻叶,扁柏叶等制作而成。其中,“龙头”用竹篾扎成龙头外型,糊上纱纸,贴上约2000片簕古叶,用橙子作龙眼,柚子皮作龙鼻,菠萝皮作龙额,菠萝叶作龙眉,簕古片作龙角,…〖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雷州乌石蜈蚣舞 时间:2020-8-23 热度:459
    • 雷州乌石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乌石港区群众都要举办传统的蜈蚣舞活动,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 传统的乌石蜈蚣舞表演队伍参与者多达80余人。他们头戴草笠,草笠上插满香,双手也各执一把香,一个接一个排成一排,用一条长约100多米的大船缆在各人腰部打结,每隔1.5米至2米一个人,按一定距离彼此连扎成约100米的长队。其中一人扮“头”,两人扮“尾”,其余人扮“身”。带“头”者还需要头戴小猪笼,猪笼中塞满…〖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吴川梅菉貔貅舞 时间:2020-8-23 热度:527
    • 吴川梅菉舞貔貅是一种表现人与动物搏斗的舞蹈,元宵节及喜庆时节表演,传说已有千年历史。现主要流行于主要是在吴川市梅菉镇梅菉头村及黄坡镇。 貔貅又称软头狮子,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熊的凶猛野兽。梅菉头舞貔貅又称“紫微降貔貅”,源于“神童紫微降服貔貅造福乡民”的故事。当地人民为纪念紫微的功德,编演了舞貔貅舞蹈。每逢新春佳节或神祭,均要表演舞貔貅,世代相传,历演不衰。 貔貅舞的道具众多,有一个紫微帅印(木制,方形、红色底,上刻“紫微正照”字样,涂成金色),一条拐杖,一把葵扇,一把柴刀。貔貅头用竹篾编扎,骨架内安装两根竖立…〖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调顺网龙 时间:2020-8-23 热度:404
    • “网龙”是赤坎区调顺岛调顺村独有的世代相传的一种舞龙艺术,自明建文初起,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 调顺岛原属近海荒岛,初民原自江浙经福闽迁入,靠浅海捕捞与农耕杂种为业,但当地风、旱、潮灾不断,生态环境恶劣,村民们生活十分艰苦,为祈望来年海岛能风调雨顺,物阜年丰。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年例”中,村中就会舞网龙酬神喜庆,祈求神灵佑荫。 “网龙”的龙体是集村中各家各户捐送的废旧渔网、绳缆与竹木,草叶编织扎作而成,就地取材,简易方便,意喻“集百舟田野之网草,呈百家村民之祈愿”。其独特之处是在龙头上立起的一对粗大拱弯的竹…〖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藤牌功班舞 时间:2020-8-23 热度:375
    • 藤牌功班舞,又称盾牌舞,是以藤牌为主,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突出舞蹈的编排结构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现主要流行于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及周边村落。 藤牌功班舞源于古代军事布阵、战场实战、对抗演练的技击项目,约在明洪武年间传入,距今约有600年历史。明代徐闻地区一带海盗、倭寇猖獗,民众深受其害。明朝廷在此设立军事要塞,通过练习藤牌阵势来提高士兵的实战能力。当地乡民为了保卫家园抗击敌寇,奋起习武,纷纷与当地驻军一起习练藤牌阵法,后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舞蹈及习俗…〖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湛江木偶戏 时间:2020-8-23 热度:394
    • 湛江木偶戏是粤西地区木偶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广东杖头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明万历年间,大批福建人南迁至粤西定居,将福建木偶戏传入广东,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湛江木偶戏主要流传于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吴川、遂溪、廉江等地最为广泛。 湛江木偶戏传入之初,其道具为指头木偶,由单人操纵表演;到清代中期,木偶艺人为了表演长剧的需要,创造出杖头木偶的形式,表演艺人也由一人增至几人,木偶戏班则逐渐发展出小班、中班、大班。 戏曲唱腔多样是湛江木偶戏的一大特点,有粤剧、白戏、黎戏、厓戏等,每一戏种的念白、唱腔皆保留了…〖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雷州蒲织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511
    • 雷州蒲织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覆盖整个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境内水田适宜种植蒲草。蒲草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有三菱草、棍子草、大籽草等。今天常见的为大籽草,乃元顺帝时泉州商人自锡兰引进,有植株高、纤维坚韧等优点,是雷州蒲织的首选原料。明清两代,蒲织品已成为雷州大宗出口货物。据民国《海康县续志》记载:“蒲草……拔起晒干,男女手织,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运售香港澳门及外洋各埠。故近年以来有田之家种草致富不知凡几,即或无田贫民,男女织席织苞亦可糊口度…〖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坡头罗侯王庙庙会 时间:2020-8-23 热度:806
    • 罗侯王庙座落于湛江市坡头区麻斜街道,俗称大王公,建于元朝末年。据明代《高州府志》记载,该庙是元代朝列大夫、广州路总管罗郭佐一门忠烈罗震、罗奇、罗元珪、罗仕显及其部将张友明平定海寇壮烈捐躯的纪念性祠庙。始罗郭佐一门忠烈,显灵庇佑一方百姓平安,仕庶村民为感恩戴德,每年正月初十日、十五日和二月二十二日举行盛大的罗侯王庙庙会和海上游神活动。 坡头罗侯王庙庙会以其日程不同而分为陆地巡游、海上巡游和罗侯王神诞三个不同的仪式,其中尤以海上巡游独具地方特色。每年正月初十,附近的麻斜、井头、张屋以及张、黄、李姓等15个沿海村庄,…〖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关公磨刀节 时间:2020-8-23 热度:387
    • 关公磨刀节是麻章区太平镇东岸村农历五月十三日纪念关公忠义仁勇,祈求国泰民安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东岸村于南宋末年于闽南迁居于此,并建造三帝庙供奉关公、南海观音和三元神,当地人将关公奉为“雨水神”福祉,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是以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公磨刀节。 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下午,村中即题写关公、观音、三元等神圣封衔,并在村中戏楼前广场安坛演出雷剧,以酬谢神恩、颂扬功德,表示神人同乐共贺宝诞,是为“安歌”。 五月十三日早上,村中各家各户纷纷到三帝庙中敬奉神祗,并于中午前齐集庙前广场举行关公磨刀仪式。磨刀仪式由…〖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雷州风筝节 时间:2020-8-23 热度:386
    • 雷州风筝节是雷州半岛部分地区端午期间以竞放风筝祭祀风神的传统庙会活动。据史料记载,雷州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已有官祭风神之习俗,曾是雷州府端阳节“东岳赛鹞、夏江龙舟竞渡、麻扶讴歌”赛事之一,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雷州北门关群众就选出首事头人主持风筝节赛事,并广泛邀请各地风筝爱好者参加。是日清晨,各社区组织队伍着古服,举六国旗、八宝幡、葫芦伞、八卦旗、五色旗,舞狮闹龙、击鼓鸣锣,在道士指引下祭祀东岳庙诸神及风神庙风神后,扛着庙牌,抬着康皇大帝、班帅侯王、宣仁昭泰风伯神三尊神像,浩…〖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雷祖崇拜 时间:2020-8-23 热度:620
    • 雷祖崇拜是源自于雷州半岛群众对雷祖陈文玉的祭祀、信仰与崇拜的习俗。陈文玉为雷州首任刺史,在任期间致力于促进雷州半岛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去世后广受当地百姓崇信,“雷民德之,遍立庙祀”,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雷州半岛少数民族对雷的崇拜相融合,经过唐代至清代的多次国家褒封,从而实现了由民而官、由官而祖、由祖而神的历程。现雷祖崇拜主要集中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其影响范围以雷州半岛为核心,及至海南岛、广西和越南北部等环北部湾地区。 雷州地区群众对于雷祖的崇拜,已经渗入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当地保留了雷祖祠等历史…〖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雷州南门高跷龙舞 时间:2020-8-23 热度:436
    • 雷州南门高跷龙舞即是高跷舞龙,将高跷、舞龙两者合而为一,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仅存于雷州市雷城南门市。高跷龙舞成为民间庆典、祭祀活动的一项传统节目,从明永乐年间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民国雷州道南印务局黄景星编著《黄司令官平匪实纪·提灯会纪事》载有:“高跷舞龙十三人,新历元日。黄司令军队提灯。及前此民间赛会,均有此物,故沿用之。” 高跷龙舞的道具制作也颇为讲究,选用生长2年的甲竹削成竹篾片,编织成长50厘米、直径30厘米的镂空竹笼,中间套长约138厘米的木棒为龙节,再配合竹篾片扎织成大嘴、大鼻、眼睛…〖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徐闻屯兵舞 时间:2020-8-23 热度:412
    • 徐闻屯兵舞是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传统舞蹈,在当地流传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屯兵舞属道教“正一派屯兵科”为“求仙奉道,治妖驱邪,祈保平安”祭典的仪式性舞蹈,至今仍代代传承的原始科本《正一颁符屯兵科》手抄于晚清时期,集念、白、吟、唱、跳、鼓角伴奏于一体,是屯兵舞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徐闻屯兵舞的表演场合分三种,一是教派或道士为保持自身兵马法力而祈请神仙下凡为证,在自家庭院跳屯兵舞颁粮散饷操练兵马;二是城乡村庄聘请道士举行驱邪擒魔的屯兵舞;三是境坊或村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境安康的屯兵祈福。屯兵舞蹈细分为建坛…〖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粤西白戏 时间:2020-8-23 热度:457
    • 粤西白戏原称“白戏仔”、“安铺白戏”,是以粤西白话方言演唱的、有特定的音乐伴奏和多种板式综合运用唱腔的一种杖头木偶戏,流行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廉江市、遂溪县及广西合浦、博白、钦州等地。粤西白戏大约形成于清末,最初只是竹筒或木鱼伴奏的民歌形式,至民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伴奏和唱腔,并相继成立许多白戏木偶班。 粤西白戏用本嗓演唱,男女同腔,但女腔多采用三度装饰音,用“咦”音拖腔。唱词均为七字句,上下两句体,每句分为两顿,上下句之间有时根据内容需要插入若干短句。上句尾字不限韵,下句尾字为平声,押韵但不严格。其唱腔优美,源…〖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湛江市雷剧 时间:2020-8-23 热度:463
    • 雷剧是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雷州话为唱白的地方剧种。据文献记载,雷州歌演变为雷剧的第一个剧本《断机教子》、第一个民间剧团“尧天乐雷州歌班”,出现于清嘉庆年间,发展迄今已有三百多年。雷剧流布以广东省雷州半岛为中心,辐射广西、海南、茂名等省市部分地区。 雷剧唱做并重,尤重唱。唱腔属于以板腔体为主的综合体,兼具曲牌体的戏曲声腔体制。唱腔分“雷讴”、“高台”、“混合”三大体系,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复板五种板式。雷剧唱白用雷州话,唱词分传统、变格两类。传统唱词格律严谨,一般为四三音步,一段四句,每句七字(有的…〖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湛江洪拳 时间:2020-8-23 热度:390
    • 洪拳是南派拳术代表之一,与刘、李、蔡、莫合称广东五大名拳。相传清康熙年间由南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始创,于清宣统年间传入湛江,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现在主要分布于湛江市赤坎区及周边地区。 湛江洪拳在吸收南派拳术和北派武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南方人身材矮小精干特点,形成了快捷、沉实、刚劲的特色,尤以快字为要。在实战中注重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以静待动,以守为攻,守中带攻。其口诀是“有桥寻桥、无桥找桥、静中爱动、动中爱静、他动我静、他静我动”。因此,湛江洪拳特别强调桥马功夫与步法,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配合手上拳掌等招式的变化,…〖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雷州灰塑 时间:2020-8-23 热度:400
    • 雷州灰塑,是雷州半岛及其周边地区一种较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雷州灰塑的历史悠久,清代《海康县志》中已有“门砌以砖石饰以粉素缭以墙垣”的记载,证明雷州地区在明代正德年间重修明伦堂时便运用了灰塑工艺。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充沛的雨量、强力的台风、浓重的碱性湿气、温差大等因素,对建筑物长期侵蚀,损毁严重。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灰塑以其韧性好、易定型、不开裂、耐酸碱、抗风雨、适高温、经久耐用等特性获得当地群众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屋脊、翘角、风雨墙、照壁等主要部位。 雷州灰塑以当地水产火筒螺壳为主…〖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遂溪狮头彩扎 时间:2020-8-23 热度:470
    • 遂溪狮头彩扎是湛江市遂溪县民间传统艺术之一,相传起于清代,与当地舞狮相伴而生。清道光《遂溪县志》(礼俗卷)中,有“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遊戏,作火树放花炮烟火,打鞦韆猜灯谜,士庶欢遊达旦,曰庆元宵”的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工业品呈报汇册就有“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的记载,说明当时遂溪狮头彩扎已十分受欢迎。 遂溪狮头制作时选材讲究、工序独特、手法细腻、技艺传统。制作的材料以轻软柔韧的竹、韧纸、绸缎、羊毛、兔毛与各色绒毛为主。有选竹篾、扎骨架、扑纸、彩绘、缝布、配饰和点睛等工序。其中,扎制狮头要先扎制…〖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吴川瓦窑陶鼓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57
    • 吴川瓦窑陶鼓原名长鼓,呈葫芦型上小下大,由吴川市梅菉街道瓦窑村陶工用陶泥烧制而成,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记载,吴川地区傩舞“舞二真”所用主要伴奏乐器即为陶鼓。 吴川瓦窑陶鼓制作包括选泥、炼泥、拉坯、陶鼓成形、上釉、入窑烧制和安装羊皮及配音等七道工序。选泥,瓦窑陶鼓所用泥料取自草皮二米以下,粘度高、质地均匀,称“作泥”或“玉泥”。炼泥,泥料掺入四分之一沙子并不断揉搓,称为“炼泥”。拉坯,又叫“作坯”,全凭经验操作,以拉出1.2公分厚的陶鼓壁效果最好,瓦窑陶鼓分上、下二部分制作。陶鼓成…〖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吴川月饼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25
    • 吴川月饼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吴川吴阳上郭村人吴颐于南宋咸淳元年中进士并曾任光禄寺正卿,由于其在江苏淮阴奉旨帅军抗辽有功,帝赐肉以示皇恩浩荡。其用馅料仿制“帝赐肉”并改变制作方法,被人称为“颐饼”,后随吴颐致仕回乡而在吴川地区传播开来,并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吴川月饼。清光绪《吴川县志》中也有对吴川人中秋节习俗的记载:“八月十五,亲朋馈月饼,夜饮食糕饼,剥薯芋,谓之‘赏月’。儿童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烧花塔’”。吴川月饼制作技艺现主要分布在吴川市区及黄坡镇、吴阳镇、覃巴镇、王村港镇等地。 吴川月饼制…〖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蛤萎粽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510
    • 蛤蒌,学名“假蒟”,胡椒科胡椒属,是湛江地区特有的一种野生植物,有缓解头痛、鼻渊、牙痛和散浮热、温补等药用价值。在湛江地区,制作蛤萎粽的历史悠久,明代万历《雷州府志》中就有“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为角黍(粽子)相馈”和“荜拨叶极似蒌,亦藤生,不若蒌之蔓延也,香多辛少,土人常取以调食”的记载;清嘉庆年《海康县志》也有“摘取橹罟叶去刺,代替粽叶编织成鸭母、笔架、锅盖、橄榄、枕头之形粽子(俗称‘饺仑’)”的描述。现如今,蛤萎粽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湛江市的霞山、赤坎、麻章、雷州、徐闻等县区,并有“岭南佳品”之美誉。 …〖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湛江坡头腊味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67
    • 湛江坡头的腊味是广式腊味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历史悠久。民国版《吴川县志》中记载“清光绪年十六年,朝廷往往征货民间,坡头腊味多而优”,当地的《李氏族谱》中也有清光绪时期制作腊味的记载。 坡头腊味的品种繁多,其中尤以腊肠、腊肉最富传统特色。以传统的腊肠制作为例,需经过选料、切肉、腌制、洗肠衣、灌肠、晾晒、回香等工序。选料讲究三分肥、七分瘦,瘦肉以猪的后臀肉、肥肉以后腿至腰椎的肉为佳。切肉刀功别有讲究,分为切片、轻拍、滚块三个步骤,讲究力度、斜度适中,大小薄厚均匀。坡头腊味腌制用料除糖、盐、酒外,还有八角…〖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湛江田艾米乙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99
    • 田艾米乙是湛江地区传统上用于敬祖宗、祭天神、拜地神、祛邪气的祭祀供品,其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清光绪年间黄葵龙开办了专营田艾食品的小吃铺——“黄氏田艾米乙”,其制作的田艾米乙较出名。当地流传《田艾米乙》歌:落大水,刮大陂,早禾米,煮粥稀。割完禾,食艾米乙,够襟捱,可充饥”。如今,湛江田艾米乙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及赤坎区。 湛江田艾米乙制作技艺具有选料刻求“细、特、鲜、嫩,皮料制作讲究净、搓、煮、捣、搅、蒸六种技法,馅料注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具有外皮墨绿晶莹,入口细嚼、柔软微韧、细滑微甘,略带特殊的幽…〖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遂溪制糖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65
    • 遂溪地区种植甘蔗的历史悠久,东汉杨孚《异物志》中“交趾产蔗制石蜜”的记载,晋朝葛洪《西京杂记》中也有“南粤出产蜜”之说,此处所指蜜即是“土糖”。明嘉靖《海康县志》、清康熙《遂溪县志》中都有遂溪植蔗制土糖的记载,清嘉庆《雷州府志》记载:糖名颇繁,不外乌、白两种。乌糖其行不远,白糖则货至苏州、天津等处。由此可见,遂溪制糖技艺的历史悠久且发展脉络清晰。如今,遂溪制糖技艺在当地各乡镇均有。 遂溪传统制糖技艺采用12世纪南宋王灼撰写的《糖霜谱》和17世纪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的方法。糖寮…〖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井华酒传统酿造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77
    • 井华酒产于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古称“神仙水酒”,俗称“壮阳酒”。根据当地叶氏家族内部世代相传,清康熙年间,叶天士行医粤西吴川县境龙头乡村时发现龙头岭下有一口泉水,甘醇清香,称名“龙泉井华水”,其取该井水配以各式药材酿制药酒,受到乡民的喜爱,井华酒酿制技艺也代代相沿至今。清道光《吴川县志·风俗》记有:“七月七日晒衣及昼,晨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神仙水’”。 井华酒传统酿造技艺精选海蛇、海马、海龙、海牛、海参、海胆、海雀、海星、海虾、鲍鱼、虫草、人参、鹿鞭、狗鞭、牛鞭、田七、牛膝、杜仲、千斤拔、淫羊藿、玉苁蓉、…〖阅读全文
      第 2/5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尾页 | 转到第
    版权所有©家合传统网 公益文化网
    邮 箱:win2000_xp@qq.com
    地 址:中国.广东
    备案号:粤ICP备20025557号-1
    您是第2409689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cmorton
    邮  编:518000
    官方微信号:家合传统
    重要声明:本网纯属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网,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网友们学习参考之用,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纠正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