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广州省级非遗-莲香楼广式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89
- 广式月饼是广东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品种繁多,主要分为莲蓉馅和杂馅两大类。其中,莲蓉馅乃是广州莲香楼所首创。莲香楼出产的广式月饼饼面精致,色泽金黄,皮薄馅靓,味美醇香,其中尤以莲蓉月饼为最佳,其市场遍布国内及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糖饼师傅陈维清在广州西关第十甫创办了一家糕酥馆,名为“连香”,是为莲香楼的前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的“茶楼王”谭新义收购了连香店及相连的铺面,与区汉波、陈萼生、陈逸琹、陈轸富、招锦棠、杨殿芬、颜以庄等九人发起招股,同时将连香店更为“连香楼”,…〖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43
-
- 沙河粉是一种富有广州特色的米制品,因发源于广州市沙河镇而得名,繁盛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并随着人群的迁徙分布到南亚、东南亚等地。 沙河粉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沙河粉是由以打石为业的“东江客家人”传入广州的。民间流传着清代小店“义和居”的店主樊阿香首创沙河粉的故事。早在1860年,沙河粉就已经传入马来西亚,又以怡保的沙河粉最为出名。民国期间,沙河镇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沙河粉镇,义和居、福安居、泉珍、同心等是较有名气店号。1956年,沙河镇的几家小店合并成沙河大饭店,不断推出沙河粉新品种,配制出咸、甜…〖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鸡仔饼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54
-
- 小凤饼(鸡仔饼)是广州特有的一种点心,主要分布在海珠区石溪镇及同福路,影响至整个珠三角地区。 关于小凤饼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小凤饼由伍紫垣的婢女用平日宴客剩下的菜肴,加上梅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成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小凤饼”是梁氏祖传,因外形酷似小鸡,故取名“小凤”,后来成珠酒店还将“小鸡”作为“成珠小凤饼”的商标。 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广州城区,成珠酒楼的产品是其中的代表。1746年成珠酒店建立,便已经开始生产小凤饼。1921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成珠酒楼的…〖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致美斋广式调味品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18
-
- 致美斋牌系列调味食品产品历史悠久,生抽王、天顶头抽、糯米甜醋等更是广东特色食品之一。致美斋产品目前除在广东省深受欢迎外,还行销全国各省市和地区,远销东南亚诸国,在欧、美等地。 致美斋酱园是中国名酱园之一,是专营生产、销售酱油等调味食品系列产品的中华老字号,注册商标“致美斋”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致美斋自明朝万历年间(1608年)创号至今,已达400多年历史。致美斋现保留明、清至民国造酱油及酱用的“石冲”(特指每个可盛600或1000斤酱油的窄口瓦缸)和瓦缸共计500多个,以及有关工具“篘”,用于晒制天顶头抽、双璜…〖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 时间:2020-8-23 热度:352
-
- 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采芝林”创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广东南海县河清堡黎氏同族四人合股,以“兴药济世”为宗旨,创办的前店后坊式中药铺,经营中药配剂为主,兼营膏丹丸散成药。20世纪30年代,采芝林制作的清火眼丸、枇杷膏已成其招牌药;50年代公私合营后,一改传统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中药店与制药业务分离;90年代中期成立以“采芝林”为商号的大型药业连锁企业。 采芝林立足岭南地区浓厚的中药文化氛围,经营范围涉及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炮制、中药配剂和成药出售等领域,其中辨药与加工炮制…〖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西关正骨 时间:2020-8-23 热度:410
-
- 西关正骨手法形成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传承至今有近三百年历史,是岭南地区中医骨伤科的典型代表,过去有所谓“西关中医两行铺,冼基龙津和平路;内外妇儿骨伤科,奇难杂症妙手多”的说法。解放前,西关正骨医生设馆大多集中在荔湾区的光复路、龙津路、长寿路、文昌路、和平西路、梯云路、多宝路及十三行一带,有以善治伤科重症、大症的岭南伤科宗师何竹林、以手法理伤见长的蔡荣、李家裕、霍耀池、李佩弦等。1990年在文昌北路成立的荔湾区骨伤科医院,为“西关正骨”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西关正骨手法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小柴胡制剂方法 时间:2020-8-23 热度:417
-
- 小柴胡的组方,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感冒、流感等伤寒疫症之主方,汉晋时期传入岭南,在民间影响甚大,对岭南伤寒疫症等具有较好的疗效。1896年唐拾义在广州荔湾区西关光瓦里开设医馆,以小柴胡等传统经方为患者治病;辛亥革命后医馆扩建为唐拾义大药厂,并以孙中山先生所提“光大中华”为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广州光华制药厂,并沿袭至今。 传统小柴胡制剂由柴胡、黄芩、半夏(姜制)、党参、生姜、甘草、大枣七味中药组成,以“去滓再煎法”制成汤剂服用。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并疏畅气机之郁滞,为君药;黄…〖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岭南传统天灸疗法 时间:2020-8-23 热度:337
-
- 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通过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相传岭南地区最早的天灸疗法可追溯到晋代葛洪与鲍姑夫妇,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此类验方的记载,其后天灸疗法就逐渐在气候湿热、瘴疠肆虐的岭南地区广泛发展起来,并延续至今。 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强调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药物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气味俱厚之品、血肉有情之品、鲜品草药等,勿轻易使用蟾酥、大戟等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常用药物有斑蝥、毛莨、巴豆、生天南星、石蒜、生半夏、生草乌、生附子…〖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番禺水色 时间:2020-8-23 热度:370
-
- 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据说,番禺水色始创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当地民间为奉祀天后,由市桥黎氏家族发起,吴、韩、李、谢等家族参与而形成的迎神庙会活动。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船后则彩艇络绎,缀引水色,皆用娈童扮演故事。 番禺水色用扎牢的杉排为浮架,前后以彩艇牵动,杉排下四周系着巨石板坠沉于水下数寸,使杉排浮于水面而不露,色梗紧附排上,扮色者或坐或立或作飞腾状,随排缓缓移动,其人物仿如出自水中,浮行水面。与飘色一样…〖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畲族拜祖公图 时间:2020-8-23 热度:341
-
- 增城市正果镇兰溪洞的深山中有三条畬族村落,居住着近70户畬族村民,这是广州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相传畲族自北宋年间流入广东,后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增城地域。当地畲族藏有一幅珍贵的祖图,祖图分为盘王殿、盘王棺木、盘蓝雷殿、唐法王殿、盘王墓等几个部分,展示了畲族先祖龙犬盘瓠的传说,也成为当地畲民祖先崇拜等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 畲族祖图由族中最尊长者保管、珍藏,每年初一拿出来供族人瞻仰,举行拜祖宗、看“祖图”、拜盘王、烧炖等活动。旧时,拜祖宗的仪式是由尊长在祖公祠堂吹笛召集,盘、雷、来三姓男丁带上各姓自行准备的供…〖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沙湾何氏广东音乐 时间:2020-8-23 热度:401
-
- 广州番禺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沙湾何氏在广东音乐的起源、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近代沙湾涌现出了被誉为“何氏三杰”的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他们在继承前人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粤剧、戏曲和西洋音乐的养分,强调节奏的转换、旋律的优美、音色的华丽、调式的变化,以曲抒情,他们的创作使得沙湾何氏广东音乐声名远播。广东音乐四大名曲中的三首《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都出自沙湾何氏之手。 沙湾何氏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清新飘逸,委婉柔和,节奏潇洒,乐句轻快,用音律构成诗画,给人以身临…〖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从化猫头狮 时间:2020-8-23 热度:434
-
- 猫头狮又叫客家狮、獬、豸,是从化特有的狮舞品种,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与珠三角一带盛行的本地狮并存的传统舞蹈。猫头狮最早记载见于清宣统元年《从化县志》“岁时民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土牛于东郊,里市饰百戏及狮象。”在从化鳌头镇新围村、城郊街北星村及江埔街凤一村等客家村,每当有神庙滩头祭祀、宗族礼仪、拜春节年贺寿时,人们必会敲锣打鼓吹唢呐,架起猫头狮、戴上面具,闪展腾挪地舞狮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 猫头狮的狮头形状似猫,造型较一般本地狮个头小,双目突出如金鱼眼,扁圆形的大口凶不怒,头顶插着两束青葱的麦…〖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天河区咏春拳 时间:2020-8-23 热度:413
-
- 咏春拳是中国南拳的著名拳种之一,广州天河的咏春拳由广州黄沪芳(人称“米机王”)在秉承原有咏春拳的基础上,借鉴南北各种拳术精华,并揉合西洋搏击及摔跤等现代拳法发展而来。 咏春拳(广州天河)的拳法以实战为主,动作简单实用,短巧精准。其要求掌握力点变化,主动争取接机会接近对方,出奇制胜。劲力柔化至刚,灵变厚实,守中用中,强调腰马配合充分发挥出雄厚的威力。其技法的理念是以中线为攻防核心,中线亦称子午线,即双手向前平伸合十,高与肩平,双手与肩膀成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中线原理即出拳都对着中轴线打,对方摆拳时自己中线出拳更快,…〖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太虚拳 时间:2020-8-23 热度:463
-
- 太虚拳源自武当内家拳,根据太虚拳前辈伍德文《太虚拳经》等遗作整理,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唯太虚主先天,太极主后天,皆是是根据河图洛书之数理及其阴阳生化之机而构造的拳法。主要流传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并辐射港澳台地区和英、美、澳大利亚等国家。 太虚拳技法完整精妙,掌有四极(螺旋、撩、挑、俯),手含八极(穿,扒、喷、浑、反,押,抗,割),可打六月争(拨、挑、批、冚、括、横)。腰法有弹腰、浑腰、摆腰三种;步法分座山马、吊马、前驰马、后驰马、冲锋步、斜步、短步、迫步、绞花步、踏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南派花毽 时间:2020-8-23 热度:444
-
- 踢毽子是我国一项流传广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体育运动,根据踢法不同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花毽以个人套路为主,南派花毽则是以四、五人互踢为主,故南派花毽又称“围毽”。南派花毽的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每逢元宵节,“昼则踢毽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可见踢毽活动当时已在广州十分盛行。据说,清八旗子弟根据广州天气潮湿、闷热,风力缓和的独特天气环境,将北方花毽加以改良,把软毛改为鹰毛或鹅毛等较硬的毛,又将毽底从铜钱换成较软且弹性良好皮料,使毽子弹性大大提高,踢起来声音响脆,随着…〖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荔湾区象牙雕刻 时间:2020-8-23 热度:396
-
- 广州象牙雕刻的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已有发展。在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文物就有象牙制品。至宋代开始形成精巧通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据《格古要论》载,早在宋代就有镂空成三层灵活可转的象牙球,成为广州象牙雕刻最具特色的工艺。至明清时期,广州的象牙雕刻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更日趋精湛,在全国独树一帜。 广州象牙雕刻以非洲象牙为原材料,其制作工具有刮刀、锉刀、凿刀、戳刀等,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制作工艺以镂雕、拼嵌为技术核心,其中镂雕为传统技艺,拼嵌则被视为创新发展之处。镂雕即是在浮雕的…〖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越秀区象牙微雕 时间:2020-8-23 热度:398
-
- 象牙微雕属于广州地区象牙雕刻中自成体系的一个流派,是指以象牙为原材料,用针状雕刀在微小空间进行雕刻的一门技艺,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微观艺术。据记载,象牙微雕最早现于清代,而广州的象牙微雕则由广州象牙雕刻艺人冯公侠创于民国初年。 象牙微雕以平面微雕为主,是用针状雕刀代替画笔,在微小空间的光洁牙料表面进行以阴刻为主的雕刻、作画,多表现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象牙微雕以精微细刻的技艺以及丰富的表现形式、巧妙的构图构思闻名,有别于传统牙雕中镂雕、拼嵌等技法,其在选题、造型、工艺流程上都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白云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96
-
-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据《广州经济年鉴》十卷记载,明穆宗元年(1567年),广州的硬木雕刻家具从工艺风格、结构、造型和图案花纹的装饰方面,已可与宫廷使用的硬木家具相媲美。至清代中期,该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番禺县续志》实业篇记载同治、宣统时期的广式硬木家具制作称:“花梨本木工之一,华丽家具业专而精,自成一家,设肆于河南者共百余间,颇有名。”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传统以紫檀、酸枝、花梨木等硬木为主,现多为进口的酸枝、花梨和非洲等地优质红木。广式硬木家具工艺流程包括:选材与设计、开料、木材的处理、装饰(雕刻、…〖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西关打铜工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90
-
- 广州市荔湾区旧称“西关”,是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广州铜器制造业历史悠久,考古发现南越王墓中已有精品铜器,据资料记载,西关“打铜街”在清乾隆时已有地名,为铜器具生产和销售的一条专业街。清末,广州打铜行工人曾多达2000余人,时有谚语称“苏州样,广州匠”当时“入黑白铅则为熟铜,入锡则为生铜,各器均由工人制成,寄卖于铜铁店,销行内地各埠及西、北江”。西关打铜工艺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一代,在华林玉器市场附近也有部分店铺销售。 西关打铜工艺铜材料是块状原铜材料(青铜、黄铜、紫铜)锻压成厚、薄不同规格型…〖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打金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403
-
- 广州地区打金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印为一立体盘成S形游龙,是古代广州黄金制品的珍品,此外,还有金釦象牙卮和鎏金铜俑等珍贵文物,也反映广州当时金饰制作的高水平。清道光绪四年(1824),南海人朱义盛的在佛山开设铜镀金首饰店,后由商人邓相承盘下商号,迁到广州城内状元坊重新开业,并吸引了大批从事手工打金的匠人到此,逐渐成就了手工打制仿金饰品一条街,街区内最多从业人员达400多名。 打金制作技艺制作的金(银)首饰种类繁多,通常分类有发饰、颈饰、耳饰、手饰、面饰、冠饰、带饰和佩饰等。…〖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粤菜烹饪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87
-
- 粤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岭南,主要分布在广东、香港、澳门和广西讲粤语的地区,以广府菜为核心。粤菜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与中原烹饪文化的传入及其与本土丰富物产的结合直接相关。粤菜烹饪技艺经过历代“汉越融合”而形成,又吸收部分西方食品的烹调技艺和调味用料。明清时期,广东人开始在海外开设餐馆。民国初年,广州较大的饮食店多达200家,家家有独创名牌菜。逮至20世纪20-30年代,广东饮食市场繁荣兴旺,粤菜发展迅猛,菜式已达数千款。 现在粤菜遍布全世界,在海外几成中华菜系的代表。它遵循“有传统、无正宗”的规…〖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掷彩门 时间:2020-8-23 热度:430
-
- “掷彩门”是从化市富有特色的民间喜庆活动,是群众共同娱乐和参与竞赛的传统春节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从化各处乡村皆举行掷彩门活动,除村中民众欢聚贺庆外,亲戚朋友和邻近区县的群众也前来观赏,人数达上万人。 “彩门”寓意彩数、好彩,即好运气、吉祥之兆。以往“彩门”是用竹编纸糊而成,周围缠上导火线,装上小起火、小车乙、小飞鼠、小柳花等;现在则是装满各式烟花和炮竹的花篮,用细铁条绕扎而成,一般一米多高。每年新春佳节时,“掷彩门”以轮流的方式在各村庄中进行。轮到“掷彩门”的村庄,古祠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备好佳肴美酒,午…〖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南沙妈祖信俗 时间:2020-8-23 热度:432
-
- 妈祖又称天后,真名林默,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望族林愿之女,因生前与民为善,救困扶危,深受沿海渔民尊重,死后被奉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粤与闽连疆,乃妈祖居近之乡,也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宋人刘克庄《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中言“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 南沙居民世代靠海谋生,视妈祖为护航之神,每逢出海或遇天旱、洪涝等都要向妈祖祈求庇佑,甚至村中的一些重要事项也要向妈祖祈祷才决定。南沙妈祖信俗包括妈祖传说、日常祭祀和神诞祭祀等内容…〖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盘古王诞 时间:2020-8-23 热度:410
-
- 盘古王诞是广州市花都区群众奉祀盘古王的传统民俗活动,其根源与当地盘古崇拜的历史,以及当地曾作为瑶族聚居地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相传,清嘉庆年间,花都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发现“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神碑,并据此建盘古王庙,定发现神碑的农历八月十二日为盘古王诞日。清光绪《花县志》中就有“盘古峒……旧有盘古庙”的记载。如今,花都仍保留有盘古王山、盘古峒、盘古王神坛等古迹和《盘古王伏龙降狮》《盘古王唔嫌假烧猪》《盘古王吓死利县尉》等传说。 盘古王诞的诞庆活动从农历八月十二至八月十五,持续四天四夜。八月十二日子时,乡…〖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粤剧八和祖师诞 时间:2020-8-23 热度:418
-
- 粤剧八和祖师诞,又称华光诞,是粤剧行业奉祀华光祖师的信俗活动。相传华光为治火之神,清代粤剧戏班多用红船穿行于珠三角河网地带,并在船上演出,各戏班为避祸,戏前祭拜华光祖师,并渐成习俗。因此戏行前辈极为尊崇华光祖师,认为只有祭拜过华光,求得火神庇佑,才能逢凶化吉,消灾避祸。清光绪年间,本地戏行领袖邝新华等倡议成立粤剧界同业工会,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建成八和会馆,取义“和为核心,八方和合;自强自立,生生不息;相互关爱,扶助弱群。”自此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日华光祖师诞日均在八和会馆举行奉祀活动,相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荔湾区广彩瓷烧制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46
-
- 广彩瓷烧制技艺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广彩瓷烧制技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刘子芬《竹园陶说》记载称:“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聚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广彩瓷烧制技艺的内容主要包括彩绘颜料制作、彩绘工具运用、广彩手工装饰技…〖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海珠区广彩瓷烧制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73
-
- 广彩瓷烧制技艺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广彩瓷烧制技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刘子芬《竹园陶说》记载称:“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聚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广彩瓷烧制技艺的内容主要包括彩绘颜料制作、彩绘工具运用、广彩手工装饰技…〖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粤语讲古 时间:2020-8-23 热度:388
-
-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深受老百姓喜爱。粤语讲古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但只说不唱,据说明朝末年,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的幕客,随军南征时把说书艺术传入广东,并吸收、融合粤语方言艺术,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曲艺样式,因此讲古艺人尊柳敬亭为祖师爷。 说起粤语讲古,不得不提讲古艺人,主要有民间讲古艺人、电台讲古艺人两种类型。民间讲古艺人多是过去设坛表演讲古的老艺人,以廖华轩为代表。电台讲古艺人多为话剧演员出…〖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 时间:2020-8-23 热度:403
-
- 敬修堂最初由浙江慈溪商人钱树田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广州太平桥创设的,取意“敬业修明、普济众生”,并自取商标“园田牌”,以经营自制的回春丹、乌鸡丸等为主,后由其家族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组成公私合营敬修堂联合制药厂,90年代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至今。 针对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环境复杂多样,以及由此而引发风湿病症多发等情况,敬修堂继承发展传统风湿类药物,根据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以温通经脉、驱风透寒、行血止痛为依据,构成立体化的治疗组方,以内服、外敷与敬修堂传统膏药相配…〖阅读全文〗
- [广州国家级非遗]粤剧 时间:2020-8-23 热度:426
-
-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所谓“江湖十八本…〖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