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找回密码网上留言繁體中文 
重要通知:
  • 感谢开发区宣传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索》一文“二十大”引号的纠正!
  • 感谢赤坎区宣传部对《陶瓷收藏要甄别真伪》一文错别字的纠正!
  • 感谢中宣部对文中的“中国音乐”纠正为“中华音乐”!中华音乐指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 中国核心期刊目录(2021)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非物遗产 → 广东省
    家合传统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湛江省级非遗-吴川年例 时间:2020-8-23 热度:434
    • 年例,即一年一例(次),是粤西地区盛行的一种独特的节日庆典活动。至清代,年例已在吴川地区盛行,清光绪《梅菉誌》记载:“二月祭祀,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民间多建平安醮,设蔗酒于门,巫者拥神疾趋,以次祷祀……,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吴川各村的年例时间不一,大部分集中在农历正月、二月,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几乎每月都有。年例一般一村一天,也有少数乡村的年例有两三天。吴川年例主要包括“做年例”“吃年例”和“看年例”三部曲。“做年例”传统上包括“摆盅”“游神”“烧炮”三部分,“烧炮”仪式…〖阅读全文
    • 湛江省级非遗-廉江石角傩戏 时间:2020-8-23 热度:448
    • 廉江石角傩戏起源于明崇祯年间,成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傩戏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集祭祀、戏曲、舞蹈、巫术、雕刻等传统艺术于一体,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廉江民间最古老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戏剧。现主要分布于廉江市石角镇周边及粤桂边陲讲“亻厓话”的乡镇。 廉江石角傩戏的台本、唱词、道具独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特点。现存剧本100多种,内容题材多为驱邪逐疫造福人间、讲述英雄人物和才子佳人故事或反映民间生活趣事,其中以《保福》、《解冤》、《闹年宵》等最具代表性。 廉江…〖阅读全文
    • 湛江国家级非遗-雷州歌 时间:2020-8-23 热度:385
    • 雷州歌也称雷歌,是我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的民间歌谣,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辖的徐闻县、雷州市及其余区域,也在东南亚雷州籍华人华侨中广泛流传。雷州歌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与土著文化及周边文化长期交融、互相渗透而逐步形成的。据《海康县续志》载,雷州学教谕李仲光撰《重建御书楼上梁文》中,已有“听取欢谣,敢陈善颂”的记述,可见宋代已有雷州歌流传。 雷州歌每首4句,每句7字,共28字。有的每句前可加2至3字,称为“歌垫”。雷州歌韵脚众多,最多时达34种。韵音全按雷州方言划分,不同的韵音具有表现不同情绪的功能。如儿歌《鸡角…〖阅读全文
    • 湛江国家级非遗-雷州石狗 时间:2020-8-23 热度:458
    • 雷州石狗雕刻相传起源于古百越族的狗图腾崇拜和雷州半岛关于狗耳呈祥、雷祖诞生的民间传说。唐初兴建的雷祖祠、宋代夏江天后宫及元代六祖堂前所存石狗,均见证了雷州石狗雕刻的久远历史。主要分布于雷州、徐闻、遂溪、廉江等市县及湛江市郊的麻章、东海岛一带。 雷州石狗以当地的玄武岩石(俗称青石)为材料,用锤、凿、琢等较为简单的工具雕刻而成,虽形态各异,寓意不同,通称石狗。其作为当地民间信仰崇拜的特殊载体,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被尊奉为神,从呈祥报喜到祈雨送子、驱邪镇魔、守境护民、迎送礼仪等,赋以多种神的职能,集多神于一体,石狗雕刻也…〖阅读全文
    • 湛江国家级非遗-雷剧 时间:2020-8-23 热度:405
    • 雷剧是在雷州歌的基础上,融合粤剧等岭南地方剧种的表演特色,并经历代雷歌艺人改造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雷剧成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曾名“雷州歌剧”,1964年后改称“雷剧”。其分布以雷州市为中心,辐射雷州半岛、粤西地区以及广西、海南等省区。 雷剧的行当、表演程式、服饰等均异于其他剧种,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均十分丰富,代表作剧目有《抓阄村长》、《陈瑸放犯》、《雷神的传说》、《梁红玉挂帅》、《大义定雷州》等。雷剧表演行当除生、旦、净、末外,还有如骚旦(又称花旦、艳旦)、婆脚(老妇人)、乌衣(中年妇女)、瘦仔(打筋斗演员…〖阅读全文
    • 湛江国家级非遗-湛江傩舞 时间:2020-8-23 热度:394
    • 湛江市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古代曾属雷州府辖。明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已有“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也即跳傩的记载,距今已450多年。清嘉庆《雷州府志》更翔实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民间傩祭的盛况:“自正月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城市间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人为一队,或五、六百人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是曰傩。城中为最,各乡圩间有之,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现当地民间仍存有300、400、570至600年前的傩面具,是…〖阅读全文
    • 湛江国家级非遗-湛江人龙舞 时间:2020-8-23 热度:332
    •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争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大败的明…〖阅读全文
    • 湛江国家级非遗-吴川粤剧南派艺术 时间:2020-8-23 热度:374
    • 粤剧俗称“广班戏”、“红船班”及“广府大戏”,是以广东方言演唱的地方传统戏剧。“粤剧南派艺术”是粤剧传统表演体系中极富个性的流派,现在主要流行于广东“下四府”(今湛江市、茂名市)一带。吴川市粤剧团的表演保留典型的粤剧南派艺术表演特色,是粤剧南派艺术代表性的传承演艺团体。 与省港班精于唱做文场不同,“粤剧南派艺术”更擅长文武场、武功戏,俗称“过山班”,其中融合了南派武术与戏曲形体表演,形成了南派粤剧极富个性的表演特色。 “粤剧南派艺术”特别注重武戏程式和丰富的排场,以彰显人物的粗犷豪放、英姿勇猛。其表演动作刚劲…〖阅读全文
    • 湛江国家级非遗-吴川飘色 时间:2020-8-23 热度:443
    • 吴川飘色始于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丙辰年)始创,是当地元宵节前后举行的迎神赛会中一项大型的巡游习俗,现主要分布于黄坡镇、梅菉街的瓦窑、梅菉头、梅岭、隔塘等村。 吴川飘色经历了由“转色”演变为“板色”再到“飘色”的发展过程,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一板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造型人物年龄一般为6至12岁,多以著名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为内容,如《唐僧取经》、《白蛇传》、《康熙皇朝》、《徐九经卖酒》、《陈兰彬出使美国》、《状元林召棠》等,近年又增加了《奥运健儿》、《红色娘子军》、《杂技》…〖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五羊传说 时间:2020-8-23 热度:404
    • 广州是古代岭南地区的首府,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建城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五羊传说就流传于现在的广州及其周边地区。 据晋代顾微的《广州记》记载:“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以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这是五羊传说起源时的雏形,也是岭南地区最早见录于古籍的民间口头文学,距今已有1500多年。经过民间的世代相传,五羊传说也不断丰富发展。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集中记述了大量有关岭南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卷五《石语》的“五羊石”条下,就生动讲…〖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咸水歌 时间:2020-8-23 热度:436
    • 流行在广州市海珠、番禺、南沙区的咸水歌,又称“白话渔歌”。它既是疍民闲时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歌唱形式,据古籍记载推算,至今已有600年历史,明清时期尤为兴盛。 广州咸水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多以口语、俗语等入歌。歌词一般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短句多为五言、七言句,句中多“哩”、“啊”、“呢”等衬字和“有情阿妹”、“有情阿哥”、“阿哥哩”、“阿妹哩”等衬词。 广州咸水歌的演唱方式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曲式结构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曲调…〖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鳌鱼舞 时间:2020-8-23 热度:393
    • 番禺鳌鱼舞盛行于广州市番禺区滨海的石碁镇沙涌村及沙湾、渡头、龙岐、西村、龙津等地,相传是沙涌江姓祖先于明初从浙江随军入粤,在番禺落户时把鱼灯舞传来,并与当地民间的鳌鱼崇拜融合衍化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沙涌一带自古即流传海中鳌鱼救起蒙难书生,后书生中了状元而“独占鳌头”,后又羽化成仙,为报答救命之恩,书生重临大海,也点化雌、雄鳌鱼成仙的幻想故事。鳌鱼于是便被民间奉为保护神及获得功名的象征,并每隔九年举办一次历时三天的鳌鱼会盛大巡游,世代相沿而成为当地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鳌鱼舞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表演的…〖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舞貔貅 时间:2020-8-23 热度:403
    • 舞貔貅是增城市客家人的传统舞蹈,又称舞客家猫,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荔城等镇乡。据当地民间流传,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已近300年。 增城的貔貅道具以泥巴和纸张为主要制作材料,造型相当独特:长长的身子,圆圆的脑袋,一副猴脸,但远看像猫头,有的头顶还有独角。此外还有性别之分,如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同舞,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 增城舞貔貅的情节源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降伏狮子,然后一同为山区客家人驱瘟逐灾的民间传说。角色有貔貅、大头佛造型的…〖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黄阁麒麟舞 时间:2020-8-23 热度:332
    • 在广州市番禺区黄阁镇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尚存于当地的麒麟石、麒麟岗的古老传说,而黄阁麒麟舞据传也有200多年历史,民国初年一度甚为兴盛。 黄阁麒麟舞由一人舞头、一人舞尾组合表演,基本套路是表现麒麟从出洞、采青、巡游花园、回洞的完整过程,以采青为主干情节,具体包括出洞、绕头、耍尾、寻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其中又特别着意绕头、耍尾的舞法。黄阁麒麟舞的一个突出之处,是由阵容壮观的八头麒麟同时起舞,以两头大麒麟领舞,六头小麒麟作为群舞,大小配合,动作呼应,气势逼人。另一突出之处,是在麒…〖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砖雕 时间:2020-8-23 热度:376
    • 广州砖雕是富有珠江三角洲水乡建筑特色的墙体装饰艺术,主要分布于广州市老城区、番禺区沙湾镇和花都区。在秦末汉初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中山四路)出土的熊纹空心汉砖,见证了广州砖雕的久远历史。明清时期,广州砖雕已在祠堂、庙宇和民居中广泛采用,并形成了独特风格。民国以后,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砖雕装饰已日渐式微。近二、三十年来,广州砖雕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传统广州砖雕多用于装饰门楣、探头和据墙等,在山墙上壁、大门两侧壁面、门楼、门檐等处,或独立存在,或与彩绘、灰塑、陶塑等装饰一处,交相辉映。其表现题材有各类人物、花鸟…〖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迎春花市 时间:2020-8-23 热度:402
    • 广州的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是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景观,如今已成为广州年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州地区有“逛花街大过年”的说法。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素有“花城”之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引汉初陆贾《南越行纪》记述,当时南越治所在今广州境内,已经是百花生长之地,而且从西域将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素馨花、茉莉花移植到这里,当时广州妇女已经懂得用“彩线穿花心,以为首饰”。由于人们爱花和栽花,于是出现专门买花、卖…〖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扒龙舟 时间:2020-8-23 热度:315
    • 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主办者给全胜者赠与“状元标,张伎乐,簪花挂红”,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这种宴饮,珠三角人称为食“龙舟饭”。明清至今,广州的龙舟活动除在特殊年代外,基本上能坚持下来,只是具体的活动时间和地点有一些改变而已。20世纪30年代前,人们在四月初八“浴佛节”便将龙船起出,“四月八,龙船随海滑”,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后来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舟…〖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沙湾飘色 时间:2020-8-23 热度:377
    • 沙湾飘色是流行于广州番禺区沙湾镇一带的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样式,以材料、力学、音乐、装饰工艺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 沙湾飘色已有100多年历史。清咸丰年间,在广东各地的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叫做“赛色”或“彩色”。后来,“赛色”又发展为马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柜台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就成为“飘色”。 沙湾飘色共有100多板,每板造型都有故事情节,如“六国大封相”、“刘邦斩蛇”、“精忠…〖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萝岗香雪 时间:2020-8-23 热度:302
    • 萝岗香雪位于广州萝岗区,相传是宋代萝岗钟姓始祖钟玉岩将梅花移栽此地而来。萝岗钟氏族人对梅喜爱有加,代代植梅于萝岗。因萝岗特殊的地理环境,常梅开二度,每年临近农历岁末,繁花似雪,落英缤纷,加之梅香沁人心脾,“香雪”因此得名。早在明代中后期,萝岗香雪便已声名鹊起,主要流传于萝岗区范围,其盛名在广州地区也有着广泛影响。 自古以来,萝岗的梅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当地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曾吸引了众多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来此“踏雪寻梅”。萝峰山上玉岩书院有不少与萝岗香雪有关的文物古迹,如玉岩殿的一副清代对联:“泉…〖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 时间:2020-8-23 热度:361
    •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其与挂绿荔枝的传说故事在广州市增城、惠州市博罗、龙门等地广为流传。 相传,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以制售豆腐为生。明代吴元泰著《八仙出处·东游记》载有:何仙姑者,广东增城何泰女也。传说秀姑诞生时紫云绕室,白光闪耀。她自幼喜读诗书,手不释卷,更兼勤劳秉孝、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秀姑年少时,即得仙人梦中指点,后拜罗浮山麻姑为师修道成仙。当地也有秀姑少年时修道,常去往罗浮,家中为其私…〖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海珠区象牙雕刻 时间:2020-8-23 热度:351
    • 广州早至先秦就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此后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贸易的主要港口,便捷的交通及发达的贸易为牙雕原材料及工艺品的进出口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广州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象牙的精雕细刻和存放。 广州牙雕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已有发展,在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文物就有象牙制品。至宋代,广州牙雕开始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被称为南派牙雕。据《格古要论》载,宋代广州就已出现了3层象牙套球作品,到清末象牙球已达到25层。广州牙雕在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海珠区木雕 时间:2020-8-23 热度:325
    • 广州木雕产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作为岭南传统民间工艺之一,广州木雕具有岭南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又彰显着广州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国际化都市形象。据《广州汉墓》著录,它作为工艺品出现,始见于广州三元里马鹏岗西汉前期汉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骑马俑。唐代,由于外贸发达,东南亚国家的贵重木材经广州入口,刺激了广州木雕业的兴起。明清两代是中国古木雕艺术的辉煌时期,广州木雕作为建筑装饰更受重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技艺也日臻完善。雍正年间,广州木雕工匠应诏入宫,专门为宫廷打造红木家具。清末,由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受外来文化影…〖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海珠区榄雕 时间:2020-8-23 热度:407
    • 榄雕属于核雕的一种。广州榄雕是指广州地区流传的乌榄核雕刻工艺,属立体微雕类。广州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气候和土质都非常适宜于乌榄的生长,且生长出的乌榄核大仁小,非常适于雕刻。 广州榄雕起于明,兴盛于清朝乃至抗日战争前,清乾隆年间,广州人陈祖章所创作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取材与魏学洢笔下的明代核舟相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广州榄雕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 广州榄雕的雕刻工具主要有锉刀与锥刀。其技法以…〖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越秀区彩扎狮头扎 时间:2020-8-23 热度:342
    • 狮头扎作的技艺是随着舞狮传统应运而生的。舞狮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久远,且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民间活动。千百年,象征着平安、欢乐、吉祥的舞狮活动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老百姓以舞狮的方式表达欢乐的心情,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祈望吉祥平安的美好心愿。狮子有南狮、北狮之分。与北狮相比,南狮造型夸张浪漫,威武雄壮,形神兼备。“南狮”又称“醒狮”,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是岭南地区流行的一项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狮头的品种丰富多样,有文狮、武狮、麒麟狮、鹰狮等多种款式,名目繁多、形态各…〖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荔湾区岭南盆景艺术 时间:2020-8-23 热度:414
    • “岭南盆景艺术”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广州市荔湾区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荔湾的花埭(地)被誉为“岭南第一花乡”,种花有1000多年历史,康有为留下了“千年花埭花犹盛”的诗句。明代以前,花埭地已广为栽培树桩盆景栽培,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九里香,木本。叶细如黄杨,花成,色白,有香甚浓。广人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树干拳曲,作盘盂之玩。有数百年者,予诗‘风俗家家九里香’。”清《番禺县续志》记载:“花埭(地)诸园林皆以卖花为业,多装设盆景。” 明清时期,花埭(地)选用制作古树盆景的植物…〖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海珠区岭南盆景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27
    • 广东地处五岭以南,各类树种、各种形态的数目资源甚多,历来就有“千树之源”的美称。其天时地利都十分适宜树桩盆景的创作、栽培和种植,因此孕育了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的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又称广东盆景,栽种范围主要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岭南盆景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至清代,岭南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琼州府志》记述:“九里香,木本,有香甚烈,难长,选最短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盆盂之于,有寿数百年者。” 适合种植岭南盆景的树种种类繁多,如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榆树、红果、朴树、山橘、紫薇、罗汉松、山格…〖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广州珐琅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63
    • 珐琅是用粉碎研磨的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涂施于加工过的金属制品表面,经干燥、烧制等过程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器根据制作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前者以景泰蓝为代表,后者则以广州珐琅为代表。 广州珐琅制作工艺自清康熙年传入以来,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 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清康熙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英国人波西尔(S.W.Bushell)在《中国美术》中提到:“中国铜器上之笔绘珐琅,通称曰洋瓷,盖明其技之学自外人也。又名曰广东珐琅…〖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广州箫笛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50
    • 箫笛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音色优美,结构简单,历史悠久。广州箫笛又称南箫,是根据广东音乐的七律定调制作而成的伴奏乐器。目前广州箫笛主要供应广东音乐及粤剧艺术流行的广东、港澳及海外广府华侨聚居区等地,用以配合广东音乐的民间器乐合奏,以及粤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 广州笛箫是伴随着广东音乐和地方剧种的发展而产生的乐器。元朝时,伴随着粤剧、潮剧、琼剧等地方剧种的诞生,各种伴奏乐器的品种越来越多,需要量也越来越大。到了明代,广东省各地都出现了许多擅于制作乐器的名家。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香山人黄文裕不但著有《乐典》36卷,…〖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293
    • 宫灯系古代宫殿照明和装饰用具,后来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悬挂在厅堂梁上的照明灯具的统称。一般形制较大,周身嵌画绢或玻璃,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用红木制作宫灯为广州艺人所独创,自明代起,广州的红木宫灯制作便与北京、洛阳等地齐名,至今仍独领风骚。 广州红木宫灯起源于明代,是进贡皇宫的珍品。到了清代,广州红木宫灯除了充当贡品,还大量出口,广受外国人喜爱,被称为“中国灯”。20世纪40年代一度衰落。50年代,广州市老艺人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使宫灯花色品种达百多个,从业最多时有百余人。20世纪80年代,黎苏等设计的《龙飞凤舞…〖阅读全文
    • 广州省级非遗-广州戏服制作技艺 时间:2020-8-23 热度:379
    •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其制作技艺与粤剧艺术相伴而生,为树立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营造舞台效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广州戏服主要供应给广东省内、港澳及海外的粤剧艺术团体及业余剧团。 广州戏服制作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清光绪《广州府志》载,顺治年间广州状元坊已是制作伶装的艺人聚居的地带,连京城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各种戏服头饰。20世纪初,广州制作戏服的店铺仍云集在状元坊一带,当时著名的“余茂隆”戏服店有十几个伙计帮工。戏服店铺大都自己设计、缝制,发外刺绣加工。他们不单制作戏服,而且制作道具、盔头、须口、耙…〖阅读全文
      第 3/5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尾页 | 转到第
    版权所有©家合传统网 公益文化网
    邮 箱:win2000_xp@qq.com
    地 址:中国.广东
    备案号:粤ICP备20025557号-1
    您是第2410807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cmorton
    邮  编:518000
    官方微信号:家合传统
    重要声明:本网纯属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网,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网友们学习参考之用,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纠正和删除!